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2月07日 星期三

    她含泪告别了大自然,告别了充满了温情和自由的动物世界,要去内罗毕,要去她以前曾经去过的寄宿学校。这是一次真正的告别。

    女孩与狮子,人与自然的脆弱

    余中先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2月07日   12 版)
    约瑟夫·凯塞尔 《狮王》,[法]约瑟夫·凯塞尔/著,接力出版社即出

        我手头法语原版的《狮王》,在封底上是这样介绍这部小说的:“一个女孩子与一头雄狮之间的爱”。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爱情之类的东西,那只不过是一个小女孩对一只从小就受到她照料的狮子友情。当然,把这情谊叫做“爱”也是可以的,那是小姑娘对动物的喜爱,是她超出了人类博爱的对世间生命物普世的爱。

        女孩叫帕特里夏,她的父亲约翰·布里特是非洲肯尼亚某皇家野生动物园的主管。那只叫“国王”的狮子是小女孩的朋友。当年,人们在热带稀树草原的灌木丛窟窿中发现了这只狮崽时,它顶多才生出来两天,像只瞎猫一样孤立无助。从那时起,女孩帕特里夏就成了它的朋友,它的保姆。渐渐地,随着它逐渐长大,它也跟她结成了深厚的情谊,对她始终忠心耿耿,服服帖帖,她想让它做什么它就做什么。

        “国王”与小姑娘的故事,在小说结局时出现了情节突变的高潮,疯狂追求着帕特里夏的黑人马萨依部落青年奥里乌嘎,突然向狮子发出挑战,朝狮子投出了长矛。而帕特里夏见狮子负伤流血,就像自己在负伤流血一样,怒不可遏地放开狮子向勇猛的斗士奥里乌嘎扑去。

        就在狮子即将用獠牙咬住奥里乌嘎脖子的一刹那,已经闻讯赶到的布里特开枪射准了狮子的心脏。

        看到父亲亲手杀死了自己最亲爱的动物朋友,帕特里夏顿时疯狂起来,她无法原谅父亲的这一罪过,心灰意懒的她决定离开父亲母亲,永远地离开森林,离开这个皇家野生动物园,离开她气息所依的野性万物,遂母所愿地去城市丛林……

        在这部小说中,帕特里夏无疑是第一号主人公,是野性、自然、天真、淳朴的象征。正因为她是狮子的孩子,是动物的朋友,所以她断然决然地说:“我讨厌,我诅咒所有的白人狩猎者。”当地的黑人对她是又喜欢又害怕。喜欢,是因为她的天真、淘气、调皮,跟动物的亲密无间;害怕,则是因为她毕竟是皇家野生动物园的主管的宝贝女儿,握有一种权势;当然,另一方面,也由于狮子“国王”对她的服从,她似乎比“国王”还更威严。

        狮子“国王”,不是一般的纯粹野狮子,因为它从小得到了人类的关爱,关爱它的人,除了帕特里夏,还有她的父亲布里特,以及老猎人基霍洛等等。在帕特里夏的始终陪伴、照料下,小狮子渐渐长大,直到最终变成一头被称作“国王”的雄狮。然而,女孩子对狮子的权威没有变,他们之间的情谊始终没有变。而这一友情后来也为小说的叙述者所见证。

        “国王”死的时候,对人的行为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要杀死它呢?奥里乌嘎把长矛刺向了它,它还可以还击,而当布里特把子弹射在它的胸膛中时,它却茫然了……

        帕特里夏的母亲茜贝尔,长了一张苍白的面孔,几乎总是戴着墨镜。她是欧洲或曰西方文明的代表,或者,可以退一步说,是生活在野性环境中的拼命维护点点滴滴的文明的代表。她已经跟布里特在那“丛林中可以俯瞰里夫特山谷壮丽、原始美景的白色小教堂”中完了婚,作为皇家野生动物园的主管的夫人,人们不难想象她当时拥有那些财富时的幸福感。

        茜贝尔很不满女儿在充满野性的非洲大自然中的生活,总“希望她将来去法国受教育,学习如何梳妆打扮,让她的举止像一个在巴黎出生的人”。她也采取过措施,让女儿从野蛮的大自然走向文明社会,但女儿根本就不领母亲的情,在内罗毕上流社会的寄宿学校,尽管她很快就发现她比所有的女孩学得都好,而且本来可以跳一级或者两级,她却故意说蠢话,干蠢事,以便被尽快遣送回来。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始终是令茜贝尔头痛的“家庭烦恼”。

        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十分美妙的形象,一个有血有肉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自然,任何一个热爱自然的人,面对它,都会被它雄伟、壮丽、博大、广袤所感动和振奋。

        然而,欧洲的某些文明人与非洲的自然是那么格格不入。读者可以从布里特的口中得知:有那么一位在乞力马扎罗山下也不忘戴齐珠宝首饰的女士,“可惜某天早餐时,她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被一群猴子夺走”。还有一些游客,则因为临时住的茅屋里没有冰箱而牢骚满腹。

        小说设计了一个悲剧结尾:“国王”死后,最终,帕特里夏还是在欧洲文明的进逼下失败了,屈服了。

        我们看到,她含泪告别了大自然,告别了充满了温情和自由的动物世界,要去内罗毕,要去她以前曾经去过的寄宿学校。这是一次真正的告别。告别自然,走向文明。

        小说人物帕特里夏的故事,使我不仅想起另外一个法国小女孩,那位在真实生活中长期与野生动物为友的小姑娘蒂皮。后来,到了上学年龄,蒂皮不得不回到法国,跟同龄人一起在巴黎上学,比他们稍晚几年开始接受欧洲文明的熏陶。她遇到了困难……

        我颇有些担心地想,真实生活中的蒂皮·德格雷的状态,大抵就是小说中帕特里夏将要面临的明天。

        小说《狮王》的作者约瑟夫·凯塞尔(Joseph Kessel,1898-1979)出生在阿根廷,父母都是俄国犹太人,后移居法国,1915年才17岁时就当了新闻记者和演员。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次年他即投笔从戎,在空军部队服役,屡建功勋。在六十余年的漫长文学生涯中,凯塞尔著作等身,结集出版的传世作品有七十余部,其中长篇小说就有14部,而《狮王》正是使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的扛鼎之作。1962年,他入选法兰西学士院,成为四十名“不朽者”院士之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