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回望辛亥不能只有“轻阅读”

    皮 特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0月12日   09 版)

        关于辛亥革命的图书,早已汗牛充栋,今年坊间有涌现大量新书,读者进了书店,真有眼花缭乱之感。辛亥主题的图书出版如此之多,市场能够全部消化吗?是否会造成积压?什么样的书更受读者欢迎?哪些书更具阅读价值?……笔者不免想到这些问题。

        先看市场的反应。据笔者在图书卖场和网上书店的了解,辛亥主题的图书中,卖得较好的有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雾满拦江的《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第一册:《辛亥前夜》;第二册:《辛亥革命》)、祝勇的《辛亥年》、廖保平的《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李刚的《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王树增的《1911》、傅国涌的《百年辛亥》(上下册)、雪珥的《辛亥:计划外革命》、马勇的《1911中国大革命》等等。可以看出,读者喜欢的是轻松的阅读。一本书要想得到读者的青睐,首先要大讲特讲有趣故事,其次还要出之以活泼幽默的语言。这一点,其实早已为近年来的“读史热”所证实,当年明月不正是靠这个路子扬名立万的吗?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历史写作和出版的趋向也有很大问题。第一,这导致风格雷同的读物太多,而市场消化能力有限,某些品种难逃滞销或者积压的命运。第二,写作者为了追求好看,只选取有趣的故事写,呈现的历史往往是很不完整的。读者如果只选取一本来读,固然能获得一些零碎的历史知识,却很少有助于史识的增进,甚至会被误导。

        辛亥之重,在于它终结了延续两千年多年的帝制,开启了一个“革命的年代”,其前因如何,其后果如何,都是不那么容易看清楚的。我们若欲对辛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恐怕就不能仅仅付诸于一种“轻阅读”,在通俗性读物之外,其他类别的图书也应纳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当然,对和我一样的一般读者来说,恐怕没有可能大量阅读原始史料(如各种资料汇编、亲历者的日记书信),但辛亥人物的文集和回忆录,以及通论性和专题性的研究著作是很值得选读一些的。另外,决定清末中国政治走向的,大的力量有三股:清政府(又可分为满清皇族、北洋实力派等)、革命党和立宪派。对于满清统治的终结,我们以前多归功于革命党,但今天看来,满清首先是亡于自身的崩溃,而立宪派发挥的作用恐怕并不小于革命党。因此,阅读辛亥,就不能仅听革命党的“一家之言”,还要读读立宪派和清政府的言说。此外,把辛亥革命放置在一个较长的时段中进行思考,也是阅读辛亥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此,笔者愿不揣浅陋,列一份书单与您分享——当然,这里表现的只是一个普通读者的眼光。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张朋园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8月版

        《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版

        《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高全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大视野下的清末民初变革》,朱宗震著,新华出版社2009年4月版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冯自由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1911中国大革命》,马勇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版

        《辛亥首义史》,冯天瑜、张笃勤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