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因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忧患意识,“80后”刘辰希卓然独立于同时代作家。最近,刘辰希作品研讨会在鲁迅文学院召开,与会的评论家对这位敢于直面“80后”精神难题的作者寄予厚望,并提出其作品中值得注意的现象与问题。
很多评论家关注到刘辰希的处女作《游离态辖区》。评论家雷达说,刘辰希笔下的人物,一脚在校园,一脚在江湖,写的是少年用自己的眼光看这个江湖和自己在江湖怎么生存的。雷达提到,江湖在文学里是一个特有的名词和现象,是人性充分展示的空间。在江湖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这是在阳光下的社会中看不到的,刘辰希写出了这些真实。评论家白烨指出,《终极游离》几乎就是重庆打黑的艺术写真,虽然他写的不是很全面,但是就以点代面的艺术概括而言,已展现出非常复杂错综的社会矛盾,作者能够把握好这些因素非常不容易。《民族文学》主编叶梅认为,刘辰希带着勇气和探索走进重庆的历史和文化形成的社会现实深层,小小年纪去写黑帮,并且有他非常认真的探索和研究,使得他笔下“80后”、“90后”的心理真实有了更可靠的依据。白烨还夸赞刘辰希编织故事的能力超群,将既是生活化又带有传奇性的故事做了非常好的结合,人物形象突出,善恶分明。
评论家胡平谈到,“70后”、“80后”作家写的大部分都是校园生活、男女情愫等一些主题,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有些缺失。刘辰希的创作没有局限于校园,没有局限于青春和成长,而是关注到社会。评论家雷达说,刘辰希的忧患意识和济世情怀,决定了《游离态辖区》的品质和不凡,他所关注的并不是校园里的小烦恼、小风波,或者成长中的小问题甚至伪问题,而是敢于直面现实和今天社会的真实。
评论家孟繁华说,对青年的书写,是90年代以来文学的薄弱环节。恰恰是这个不大引人注意的缺失,使文学失去了大量的读者。青年从来就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或晴雨表,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爱情观,无论是社会问题还是心理问题。“80年代的文学不仅创造了像高加林、白音宝力格这样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总体上有一种蓬勃的青春气息和精神。正是这种气息和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象,并使我们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