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8月24日 星期三

    坚守文学精神成为茅盾文学奖的重要支撑力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8月24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获本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代作家对文学精神的坚守。作家们对人类精神的严肃思考,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建设做出的工作,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8月23日,由《文艺报》主办的茅盾文学奖评论家及媒体交流会上,评论家们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5部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代作家对文学精神的坚守。“消费时代对精神产品浅消费的要求,肯定会对文学精神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建设,不能缺乏典雅的文学精神,茅盾文学奖就是要坚守这种文学精神,弘扬这种文学精神。”评论家贺绍俊说,5部作品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上是有一定建树的。《你在高原》主人公的成长史、家族史、奋斗史是和作家主体的精神思考糅合在一起的。《推拿》把盲人当成正常人来写,就是要体现一种民主平等的思想。《蛙》把思想放到了第一位,谨慎地探讨国策问题和中国人的生命意识。评论家梁鸿鹰表示,《你在高原》的出现,表现了作家的文学情怀。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坚持对话的“情结”,也是作家对文学精神坚守的体现。《推拿》、《蛙》、《天行者》对不同人群生存状态的关注,反映出作家很强的人文关怀意识。

        在进入本届茅盾文学奖终评的20部备选书目中,农村题材占了多数。对此,贺绍俊表示,“实际上今天作家的写作很难用乡村题材还是城市题材来概括,《你在高原》就完全打通了城市和乡村的界限,《蛙》也很难说是写乡村的,而是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思考计划生育。”评论家孟繁华也提出,从某种角度讲,中国文学在乡土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中占有优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后,经过历史大调整,乡村和城市各方面正在融合和交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