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里回忆录》全面回顾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与发展历程,特别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开发、大庆精神的产生与发展。余秋里同志,这位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者与奠基人,在回忆录中鲜少谈及自己,却大谈其他对石油工业做出贡献的同志,其中对王进喜更是着以浓墨重彩。
王进喜自购摩托到大庆
1960年初,决定调他领导的钻井队参加会战。他把自己省吃俭用攒钱买的一辆摩托车带到大庆来。有一次我同王进喜谈话时,问他买这个干啥?他说:到大庆会战,人多,交通也不便,大草原,干啥都要跑远路。我听到有材料了,或者别的队打井有好办法了,就可以骑着摩托去,不用等车。王进喜不愧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艰苦奋斗的典型。他一心为公,一心为党,一心为人民,为党分忧,为国分忧。他在玉门是劳模,大庆会战是“铁人”。人民群众给他的荣誉称号,他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3月中旬,王进喜带领1262(即后来的1205)全队职工乘火车到达萨尔图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住,二不问吃,找到调度室先问了三句话:“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我们的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最高纪录是多少?”当他得知萨55井井位在马家窑附近的杨树林子以后,领着全队职工步行20里地来到井场。当晚就住在一栋废弃的马厩里。王进喜没地方住,就裹着老羊皮,露宿在井台旁。钻机没到,他就抓紧时间到松辽局打探井的井队,了解这里的地层情况,学习在这里打井的经验。同时,组织职工去火车站,帮助装卸各种会战物资,成了有名的“义务装卸队”。
过了几天,钻机到了。由于吊车少,不够用,卸车有困难。王进喜组织全队职工用人力卸车。他们以撬杠、大绳、木板、钢管为工具,采用“人拉肩扛”加汽车的办法,经过7天7夜的苦干,把钻机和其他设备化整为零,搬运到井场,并安装起来。开钻时调配泥浆缺水,王进喜领着工人找老乡学习打水井的方法,从附近水泡子用脸盆等容器端水,终于使萨55井开钻了。他和大家吃在井场,睡在井场,日夜不离井场,连续苦干。只用5天零4个小时,就打完了一口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王进喜的英雄事迹,教育了全队,也感动了附近的老乡。有个老大娘看到他们白天黑夜拼命大干,提了一篮子鸡蛋去慰问他们。她见到钻工们就说:“你们的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快劝他回来,休息休息呀!”
命名王进喜为“铁人”
4月上旬的一天,在1205队蹲点帮助工作的干部向玉门局会战队伍领导小组负责人宋振明同志汇报了王进喜的事迹和老乡的反映,宋振明同志向我汇报玉门油田参战队伍情况时,专门汇报了这件事。王进喜的事迹,引起了我高度的重视。我从参加革命斗争的经历中认识到,生产斗争和军事斗争,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只要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理论指导,又有鲜明的、活生生的榜样,并与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相结合,这种积极性和创造力就可以发挥出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出丰功伟业。
王进喜是大会战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大会战最需要的就是那种不怕艰难困苦、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我当即对宋振明同志说:好!这是一个好典型,我们就借用老百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叫他王“铁人”。我们要发挥活榜样的作用,在全战区宣传他的事迹,号召大家向他学习。通过学“铁人”,提倡和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培养和锻炼能打硬仗的队伍,更好地把会战打上去。
为了更好地宣传王“铁人”的模范事迹,我特地派《战报》的几位同志去1205钻井队,调查核实王进喜的事迹。在4月份召开的大庆第一次技术座谈会上,正式提出,要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从此,“铁人”的名字就在全战区叫开了,学“铁人”运动随之在全战区展开。
我带头高呼“向‘铁人’学习!”
1960年4月29日,在萨尔图召开的“石油大会战万人誓师大会”上,大张旗鼓地表彰了1205钻井队等17个“一级红旗”单位,突出地宣传了“铁人”王进喜。会前,我告诉三探区同志,要像当年解放区欢送参军的子弟兵和表彰英雄模范那样,给王“铁人”为代表的标兵模范披红戴花、骑高头大马。三探区同志从红色草原牧场借来了枣红大马,请来当地的吹鼓手奏乐。誓师大会快结束时,王进喜骑马披红,胸前挂着大红花,由本单位领导牵马,在唢呐锣鼓声中,进入会场。这时,我走到扩音器前,带头高呼:“向‘铁人’学习!人人做‘铁人’!”全场群情激动,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烈。王“铁人”被拥上主席台,他激动地说:“去年,我在北京出席群英会,看到公共汽车上面背着煤气包,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我的心。我们一定要把这块大地钻穿钻遍,让石油多喷猛喷,把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今后党指向哪里,我就干到哪里!”王“铁人”的话,表达了几万会战职工的决心。
随着石油大会战的正式展开,随着学习“两论”的深入发展,一个学“铁人”、赶“铁人”、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的群众性大竞赛,在全战区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大会战造就了“铁人”,大会战需要“铁人”式的战士;“铁人”的出现,学“铁人”运动的开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大会战。
在学“铁人”、做“铁人”的运动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它成了学“铁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力地克服了等、靠、要的消极情绪。
王进喜等“五面红旗”
万人誓师大会以后,学“铁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继王进喜、孙永臣领导的1205钻井队后,又涌现了马德仁、韩荣华领导的1202钻井队,段兴枝、陈茂汉领导的1206钻井队,薛国邦领导的采油队和朱洪昌领导的管道施工队等。
从新疆来参加会战的1202钻井队在队长马德仁的带领下,一下火车就自己收拾破旧的牛棚、猪圈,安营扎寨。他们在井位定下来以后,立即动手挖泥浆池、水池,做好开钻前的一切准备。钻机一到,同样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搬运、安装。他们队创造了“清水开钻”的新方法,改进了生产劳动组织,提高了钻井速度。炊事员送饭到井场后,马德仁总是先把司钻、副司钻替换下来吃饭。有时,饭不够吃,他一声不吭,自己挨着饿,继续干。有一天夜间,气温下降,造成泥浆泵上水管冻结,泥浆不能循环,影响继续钻进。马德仁立即砸开冰层跳进泥浆池里,清理了上水管线被冻结的“莲蓬头”,排除了故障,恢复了正常钻井。他带领全队职工苦干、实干、巧干,1960年6月取得了开钻4口、交井4口的好成绩,还创造过1个月开钻6口、交井5口的新纪录,使1202队成为与王“铁人”1205队齐名的先进钻井队。
在会战初期,王进喜和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五位同志被誉为会战职工的“五面红旗”,他们所领导的基层生产队,被首批授予会战的“红旗单位”。1960年7月1日,在万人广场召开了庆祝“七一”和第一战役祝捷大会。在几十面彩旗的引导下,以“铁人”王进喜为首的“五面红旗”骑着高头大马,后面有人举着写有王、马、段、薛、朱5个大字的鲜红旗帜,由所在单位的党政领导牵着马,进入会场。他们绕场一周,所到之处,鞭炮声、口号声、掌声响成一片。康世恩同志在讲话中,总结了第一战役的战绩,指出在会战中,全体职工干劲越来越大,人人学“铁人”、人人做“铁人”运动更加深入人心。现在不只是有一个“铁人”,而是出现了更多的“铁人”,出现了“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他号召大家进一步开展学“铁人”运动,要将先进水平变成普遍的水平。
王进喜在“文革”中
1960年底,“铁人”王进喜被提升为钻井大队大队长,1965年当了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在党的九大时被选为中央委员。他在领导岗位上,一直保持英雄本色,坚持深入基层,参加生产劳动,到现场指挥生产,解决问题,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为发展石油工业,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铁人”受到了迫害。一些人私设公堂,刑讯逼供,要他承认大庆红旗是黑的,大庆标兵是假的,遭到他严词痛斥。他说:“大庆油田是大家勒紧裤带,饿着肚皮干出来的。大庆红旗是毛主席树立起来的。要我承认是面黑旗,这是痴心妄想!刀搁在脖子上也不行!”当油田生产受到干扰,一度出现产量下降、油层压力下降、含水量上升时,王“铁人”赴京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很快总理采取果断措施,提出并经毛主席批准,对大庆油田实行军管。在当时条件下,起到了稳定大庆局势的作用。
以后,他和一些老工人商量,给周总理写信反映了大庆油田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理在一份文件上批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的基本功。”大庆油田的广大职工得知总理的批示,心情很激动。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年月,大家感到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仍关心着大庆油田,关心着石油工业。因而以高度的责任心,坚守岗位,保证了大庆油田生产的正常进行。
王进喜同志由于长期吃大苦、耐大劳,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胃病,仍带病顽强地工作。1970年医院确诊他得了胃癌,经医治无效,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年仅47岁。
(本文摘自《余秋里回忆录》, 余秋里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定价: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