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舒晋瑜)记者从昨日(16日)召开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第三轮实名投票,评出20部提名作品,分别是刘醒龙的《天行者》、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关仁山的《麦河》、张炜的《你在高原》、蒋子龙的《农民帝国》、郭文斌的《农历》、刘庆邦的《遍地月光》、红柯的《生命树》、邓一光的《我是我的神》、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苏童的《河岸》、宁肯的《天·藏》、赵本夫的《无土时代》、范稳的《大地雅歌》、张者的《老风口》、歌兑的《坼裂》、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叶广芩的《青木川》。其中,。
“由于实行了实名制投票和大评委制等多项改革,本届茅奖评选逐渐显出其特点,即好作品确实不容易出局,二是明显不过硬的作品也不容易上线。”评奖办公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介绍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的产生情况。他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8月1日起在北京举行会议,开始进行补充阅读、分组讨论和大会交流,于8月6日投票产生第一轮81部备选作品,8月10日投票产生第二轮第一阶段42部备选作品,8月13日投票产生第二轮第二阶段30部备选作品,8月14日投票产生第三轮20部提名作品篇目。各轮投票均为实名投票,投票结果即时向社会公布。
针对网络上对于茅奖备选作品作者多为作协领导的质疑,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高洪波解释,作家协会不同于其它领域,不可能不懂创作就担任作协领导,职务和创作实际上互为因果,作家因其创作实力雄厚,成为作协领导,其作品参评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实际上进入评选之后,评委们都忽略了其身份,大家关注的还是作品。
本届“茅奖”首次向网络文学敞开,但在第二轮时便基本出局。胡平指出,网络文学也有个适应“茅奖”的过程。关于评奖标准,“茅奖”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茅奖”是专家奖,相当于电影界的“金鸡奖”,有时难以顾全普通读者的口味。要解决这一矛盾,从长远来看,文学上还应设立“百花奖”那样的奖项,以适应大众文学不断发展的形势。
据悉,评选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预计8月20日左右最终产生本届茅盾文学奖5部以内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