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7月27日 星期三

    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服务公众

    金 磊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27日   20 版)

        作为全国文博管理的官员,单霁翔局长不久前推出新作《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受到了业内外广泛关注。该书既面向文博界,也面向一般公众,深入探讨了如何推动我国文博事业更好地发展。

        博物馆是昔日文明的见证,是感触历史的神经,更是通向明天的桥梁,它应该成为公众的精神家园。但如何让博物馆更好地吸引公众,为公众服务呢?单霁翔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和建议。首先,他精准定位了博物馆:一,博物馆是“精神家园”,博物馆健康文化的弘扬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市民和广大公众,成为城市文化创造的内在功力。他充满激情的说,将烙上城市珍贵记忆、留下城市发展足迹的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二,博物馆是“文化的绿洲”,文化认同是指广大公众接受城市文化理念而产生的归属感,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含量的体现,它更考量城市的文明程度。三,博物馆是“知识的殿堂”,过去博物馆把观众当作知识教育的对象,现在,博物馆把观众作为平等的主体进行交流。四,博物馆是“城市的客厅”,旨在让广大公众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客厅”,享受应获得的文化氛围,接受文明的洗礼。五,博物馆要根据公众的多样性需求,在增强吸引力、寓教于乐等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尽展博物馆广泛的教育功能。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详尽分析了国际化背景下的博物馆的诸多重要类型。其中很多类型的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代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面。他认为旧址博物馆让我们和过往的历史血脉相连,在历史传播和教育上有特殊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他分别论述了几种旧址博物馆:历史建筑旧址博物馆(如北大红楼、中华书局总厂旧址)、名人故居旧址博物馆、工业遗产旧址博物馆(如京张铁路工业遗产长廊),等等。他对一些历史旧址的消逝深表痛心,指出近年来的一次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名人故居已被拆98处,占调查总数的31.8%。

        他借鉴英国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社区概念,强调了社区发展已成为博物馆界关注的热点,因为社区是城乡的基本单元,普及了社区教育就等于深入到公众中。从学术上,明确了社区博物馆的建设理念:整体保护理念、原地保护理念、活态保护理念、自我保护理念、开放性保护理念、发展中保护理念、可持续保护理念等。单霁翔说:社区是部百科全书,在这里可读到文化氛围与生活气息,文化留存于社区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融汇于社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文化对社区的营造、演变、对民众的生活、行为都产生着潜移默化之作用。

        对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单霁翔也有很多思考。他建议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作为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试点领域。他还提出如下一些建议:国家以惠民为重点的文化遗产项目要有较大增加,要认真解决文化遗产投入不足的局面,全力推进观念创新、科学创新、展示方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保护和继承方式创新等策略;要用交叉科学的手段及大文化遗产观念,打破文化发展的地域壁垒和专业边界,至少在文化遗产科技与文化保护事业上要凝聚城市学、建筑学、地理学、环境学、安全减灾学、文博学及相关人文学科等的各方优势,创造并搭建一批规模化、集约性、专门化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交叉型研究与传播机构;要将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不仅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更要在“十二五”期间创造新的保护模式,形成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并进、公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共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共筑城市历史画卷的局面。这些意见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值得有关人士认真对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