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7月27日 星期三

    十年磨一剑的传播学经典

    隋 岩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27日   12 版)

        欣闻郭庆光教授的《传播学教程》再版,拜读之后,感慨颇多。信息社会,传播学成为显学,因此市场上的相关著作数目繁多,但大多理而弥纷,阐而弥晦,把简单的理论复杂化者多,把学问化繁为简者少。学界追新逐热、广种薄收、妄求终南捷径者众;如郭庆光教授一般风雨不动、精耕细作、十年磨一剑者则寡。

        真传一张纸,闲言万卷书,对一门学科的基础教材来说,更是如此。作为学科教材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领人入门,引人悟道,授人以渔。真知灼见往往都是简单至极。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一门学科的原理和基础知识理清楚、讲明白,却绝非易事。这需要作者对本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学养,这样写出来的教材才能内容丰富却又大道至简。《传播学教程》就是这样一本好教材,既合理有效地普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兼顾了不同层次读者的进阶学习之需,使读者有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之感,从体例安排、到内容深度、再到语言表述,都可以看出作者对该领域熟烂于心、信手拈来的程度。初学者读之会兴趣昂然,砥砺前行;研究者则可在熟读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还可以关注众多注释,按图索骥去阅读国外传播学者的经典理论,拾级而上。

        传播学是“舶来品”,它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是媒介技术进步与战争宣传研究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大陆后,西学东渐的欧美传播学研究占据主流。随着社会、媒介和学科自身的发展,与中国实际相适应的本土化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郭庆光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由国家公派赴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留学。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从履历可以看出,他的经历是与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与发展同步的。因此,他的教材既借鉴了欧美的大量传播学理论,又渗透了在东京大学留学期间的丰富研究成果,可谓东西合璧,中外一体。

        该书1999年第1版后,就得到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文学甚至某些自然科学学科等诸多学科的广泛认同和好评,被众多院校指定为专业教材,成为每个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入门必修的宝典,亦是研究者们也躲不开的科研资料。该书是“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当然,众多头衔未必是品质和经典的保证,但数字不会说谎:自1999年第1版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学生选择、学者选择、市场选择,重印了22次,共发行50多万册。

        该书第2版修订主要是在原有的框架基础上,结合十多年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专业发展,进行了充实和拓展。重点增添了有关网络社会结构下信息、媒介、社会和个体之间互动发展的研究与思考,并介绍了日趋成熟的“框架”理论和“第三人效果”等理论。同时本书也调整了第一版部分内容的结构,并字斟句酌地对第一版的文字进行了修正。传播现象错综复杂,但基础理论历久弥新。一本教材,在十年后仍然不需要大幅度地删改,这正是经典和生命力的最好证明。大浪淘沙,能够沉淀下来的无疑是精品。这本教材的分量和意义由此可知。

        著作等身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能称得上有代表作的人却并不多。《传播学教程》不仅是郭庆光教授的代表作,更是经典,是新闻传播学界发行最多、影响最广的一本经典教程。相信该书会继续为新闻学、传播学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做出贡献,为广大学子、教师和研究者提供帮助。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