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7月20日 星期三

    读书人语

    有一种希望工程叫阅读

    南 桥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20日   11 版)

        星期六我去帮一美国人搬家,忙了大半天,装了两个大卡车。家具倒是不多,连床都是那种铁架子的简易床,但书装了半卡车。这户人家的丈夫在社区大学任教,妻子当幼儿教师,家有两个孩子,是一个普通美国家庭。 

        这些年我发现美国普通家庭读书从质到量,不知把中国普通家庭拉下了多少年。他们很舍得花钱买,也舍得花时间读。人们常讥笑美国人没文化,不爱学习。不知这个讹传来自何处,实际上这个民族从上到下都酷爱读书。小布什在位时,和卡尔·洛夫曾有过一次新年决心的大比拼,看谁一年读的书多。小布什读的书包括《局外人》这样和自己的执政似乎并无直接关联的“闲书”。奥巴马则把《地之国》之类小说,当作了自己批阅公文之后的休闲。奥巴马还会牛刀杀鸡,亲自写一些童书,比如最近在国内东西网上介绍的《给女儿的信》。此书介绍了美国历史上一些开拓性的人物。

        这种读书的习惯是少年时养成的。我自己有两个小孩在美国上学,故而对此感触深切。在美国小学,阅读是一个相当发达的独立专业。阅读也是一个学校、出版业等多方合作的系统工程。比如我的小孩的学校和复兴阅读公司合作,开展“加速阅读”活动,精心选择各种图书,按照阅读水平分级,分门别类放在学校图书馆内。小孩根据自己测试的阅读水平,选择相关图书,完成之后做相关测试,测试完之后算积分,到达了积分学校就开一冰淇淋庆祝会。和国内一本教材收入一些文章便算作一个学生一学期的精神食粮相比,这种加速阅读是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个学期下来读书少则十几本,多则三五十。在课外,从一年级开始,老师要求小孩每天至少读20分钟的“闲书”(entertainment reading), 家长要签字督促。

        暑假更是读书的黄金季节。暑假还没到,社区图书馆和当地各商家合作,利用就餐折扣券和博物馆入场券等诸多“促读”手段,让小孩来参与图书馆免费组织的暑期阅读活动。各大书店也及时推出丰富的暑期阅读清单,吸引青少年暑期来读书。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现在动辄号称推广文化的“软实力”,可是我们知不知道我们的软实力是什么?有没有这样的软实力?抑或是我们在文化领域,因为过于讲究实用,失去了传统文化人的飘逸、趣味和鉴赏力?如此下去,我们这个民族,会不会沦为文化领域的东亚病夫? 

        暑假前夕,我和一位国内编辑联系,他说最近编辑部的力量,几乎全放到出教辅上去了,以便保证暑假的阅读。上次回国的时候,进书店一看,发觉经管、励志、健康、教辅是很多书店的重头戏,就仿佛被秦始皇重新烧过一遍一样。

        我曾经在多家媒体上撰文呼吁,应该在青少年接受力强的时候,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多种书,读些闲书,开拓视野,也给自己打一点文化的底子。我甚至还和一位美国作家一起,专门为中国的青少年读者策划过一套诺贝尔奖获奖作家双语传记(包括赛珍珠、萨特、福克纳、品特等作家),出版社还制作了音频,作为分级读物的一种尝试。现在很多出版社也有这方面的心思,希望在儿童阅读上有所作为。我比较熟悉的译林出版社,2009年推出“成长之书”《布鲁克林有棵树》,近来又推出《奇风岁月》,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优质图书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既耐读,又有营养。我在巴恩斯·诺贝尔书店看到的暑期阅读清单中,有很多国内出版社也都有推出。比如《什么是什么》、《发条橙》、《灿烂千阳》等。一些图书原版出版不久,就已经被国内译介过来,如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国内出版社在译介方面的眼力和效率,有时候是很让人佩服的。

        不过,图书的供应是一回事,真正的阅读状况未必乐观。本应是阅读动力的学校和家长,有时候反成阻力。一些家长愿意花钱带孩子去吃大餐、快餐,但是买书的时候舍不得花钱。很多家庭,还不习惯把读书上的投资,作为家庭预算的一部分。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图书并不贵。我最近出了一本书,价格也是三十块,托书业竞争的福,在卓越、当当上才卖二十块不到,就这样,还有人问我要免费的版本,我问他要不要加薯条?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读书的条件就很差,好在目前有一些有识之士,在组织送书下乡的活动,希望能对这种阅读的失衡有所缓解。

        另外,观念上的认识误差也是一个大问题。据中国网的一则报道,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家长、近四分之一的老师不允许孩子读“闲书”(课外书),原因之一是“目前儿童读物内容充斥妖魔鬼怪、恐怖暴力,既误导儿童行为、危害儿童心理健康,又影响正课学习”。“恐怖暴力”的图书本不该出,但是“妖魔鬼怪”的玄幻作品不应排斥,反应鼓励,因为想象对于成长是一种必需。如果家长和老师担心儿童接触影响身心健康的图书,不妨挑选那些引进版的、得到认可的青少年读物,因为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给我们把过关了。另外,只要时间管理适当,也不会多么“影响正课学习”。很多高考状元的介绍中,大家会发觉他们中间好读杂书的人不少。用句通俗的话来说,他们的文化“营养”比较全面,老读跟教材相关的书,久而久之会营养不良。

        阅读的另外一个瓶颈是引导的欠缺。美国学校有专门的“阅读老师”,国内只有“语文老师”,二者侧重点不一样。而社会上的推荐,目前各方面做了很多,颇有进步,但需要继续做深做好。

        阅读的第三个瓶颈是原创。欧洲人经常说美国的图书出版封闭保守,其实一个通常不为人注意的原因是美国的图书原创非常发达,本土出版非常繁荣,另有纽百瑞奖这样的评选机制,让优秀图书能够迅速为人所知。由于每年都有大批量原创图书问世,本土图书的供应都显得有些过剩,自然在吸收外来图书上显得“保守”。国内目前由于本土图书参差不齐,引进图书非常发达。但是我觉得在博采众长之时,国内也要多多鼓励本土原创,让原创图书和引进图书并驾齐驱,如此怎么会有阅读的凋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