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7月06日 星期三

    海外汉学之外的参照系

    颜海平(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06日   10 版)

        最近在北大出版社为我的新书《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举办的研讨会上,很多学者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其中,习惯中被笼统地称为“海外汉学”的学术谱系,不再是一种不言自明的范畴、范式和参照。如果做进一步讨论和推进,我想,我的阅读内容,对于很多对我这本新书感兴趣的学者可能会提供某些信息。写一本学术著作,要参照众多相关的知识成果。对于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人来说,这些众多的资源超出常规既定的海外汉学范畴,我们还应该有其他的一些参照系,包括美国主流学界的成果。我目前在读的两个人文系统的书都与这个问题有关。

        第一个系统的著作主要追溯和探讨了欧美文化脉络中,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呈现状态,及其在文学、艺术、心智构成和社会思想层面不同的表达形式和方式。这方面我正在重读的书有三本。一是 Lionel Trilling 的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这本书国内有中译本,名为《诚与真》。作者主要采用文学审美的材料,深入现代西方的人文脉络谈“诚”与“真”的问题——“诚”作为现代社会中大家处理问题的原则,“真”是处理形而上问题的维度。二是Vincent P. Pecora 的Secularization and Cultural Critici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6),通过分析西方世俗化过程中宗教维度的不同作用及其不同的表现,阐述了宗教、民族与现代的问题。三是 Dominick LaCapra 的Rethinking Intellectual History:Texts, Contexts,Language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83),与上述问题直接相关,对现代西方智性历史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具有界定性意义的个案的分析,探讨了宗教背景的文明维度在世俗化过程中深刻、多变的体现。这三本书的着眼点有所不同,思考的幅度一个比一个宽阔,但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

        我在研讨会上曾提到,深入把握欧美的发展脉络,理解欧美文化、精神生活、艺术审美等领域在世俗化过程中的变化,对于我们理解、发展自己的文明,有一定的帮助。所以第二个系统的著作,比较接近于我们目前研究的入口处。也即从哪儿入手,进一步梳理我们的实践,以及实践中向经验开放的理论化想象(关于这一命题,我与国内学友可能会准备一些探讨性对话)。带着这个关怀,我参照了一些以美国经验为主的学术著作。目前正在重读的书,一是Philip Auslander 的 Liveness (New York:Routledge,1999),讨论在媒体化或曰多媒体中介化的社会中,人们能否及如何看到活的东西,这本书的作者持比较悲观的态度。另外一本是 Peggy Phelan 的 Unmarked(New York:Routledge,1993),对如何在媒体化环境中触摸到活的东西,提供了一系列成功个案。两本书构成论争关系。前者聚焦经由媒体以各种形式介入和再现的社会场景,后者比较多的用了艺术的材料,包括表演、建筑、雕塑、摄影、绘画等。第三本是Elin Diamond 的 Unmaking Minesis(New York: Routledge,1997), 综合了前两本书中对立的观点,主要采取的材料是戏剧,因为戏剧既有现场性,又是模仿的。书中辩证的张力和理论分析很到位。

        按照这个思路,下一步是聚焦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文明渊源和现代流变。我们如何去重访历史,从一个比较长的时段中去进行梳理、审视,从中提炼出一些新的范畴,像欧洲研究宗教的世俗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样,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梳理。中华文明传统的基本性质不是制度性一神教宗教文明,虽然它包容多重宗教性传统、维度和情怀。什么是宗教性,我们还需要探索,尤其是世界近代史上的现代社会、民族、主体、主权等这些概念都离不开其文明背景和精神环境。我们需要自觉地在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中把握共通、互动的地方。不了解差异,无从共通互动。从当下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历史、实践将会提供一种新的东西,这是在人类的文化生产中向无法化约的经验开放,富有想象力的,以实践为核心的创新。

        换言之,前面提到的第二组中的三本书,都是以美国的实践、场景为首要载体,并非偶然的巧合。因为它从与欧洲的差异中获得了某种自觉。这给予我们一种启示,即中国可能也是在把握差异中体现出、自觉到自身的创新。由于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总体发展道路和个体生命形态在整个世界近代史上的特性更为复杂丰富,因此这个差异会更大;我们将由此可能提供一个更新的维度,及其还有待认知的内涵外延。

        (本报记者陈菁霞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