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前15年,大家并不太理解什么是创业。那时,所有想创业或者实际去创业的人,往往都理论与实践不分,需要走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需要在实践中自己摸索理论。因此,创业者们往往是“久病成医”。由于在创业实战中被“砸”次数太多,慢慢就沉淀出一些理论或经验。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大腕企业家,比如柳传志、王石等。由于他们深知“被砸”之苦,因此,即便真是为要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也不愿意轻易再拿“砖头”砸向那些后起之秀,而更多采取言传身教方式以提携后进。
在这段时期内,“砖家”很少,大多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行家”。
在改革开放第二个15年,由于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而想创业的人更是呈爆炸式增长。需求决定供给,由于看到太多人期望走上创业之路,而一路上的艰辛与磨难又是大多数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于是在台湾管理博士余世维、成功大师陈安之等人带动下,兴起了一批又一批的职业“砖家”。
这些“砖家”本身没有创过业,或者即使有零星创业经历,也只是跟在别人背后,看着别人创业。他们总是以“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作为自己在业内立足的根据,在一堆唐悟本们的前呼后拥下,通过抬高分贝,手舞足蹈地在各种舞台上与镜头前鼓吹什么“浮云包创百业”,来为自己捞金。
由于潜在创业者太多,因此,这些伪专家虽没有真正创过业,缺乏对创业最深刻、最全面、最细致的理解,但照样敢以《神马成功可以复制》为标题,以各种创业神话为诱饵,刺激有创业冲动的人,加速荷尔蒙分泌,进而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也不管前面是否有沟沟坎坎,就一股劲儿往前跳,最后不是摔得鼻青脸肿,就是赔得血本无归。
如今,已经进入第三个15年。渴望创业并已经走向创业征途的人,其数量和规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差不多到了“全民创业”的热度。
由于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人们对创业过程中“如何避免被砸”的理论恳求度也再次升温。此时,通过兜售“包创百业”的“浮云”,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真实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听到、看到有过血泪教训的“行家”们来现身说法,希望他们把自己的血泪史凝集成书,通过分享自己“被砸”的实际经历,来帮助后进者避免误入歧途或魔道。
正是在这个创业需求的黄金点上,80后创业新贵茅侃侃站了出来,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气度,推出了自己的第二本新书《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
由于在“被创业”过程中备受煎熬,茅侃侃已经深深领会了“除了阿香婆,成功也是熬出来的”,因此迫切期望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诫后来者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有太多复杂的状况和变幻无常的事物,并不像某些“砖家”们所吹捧的那样“神马成功都可以复制”,而是一定要经历了无数次“贼挨打”,才能在偶然中吸取到“贼吃肉”的机会。
为了帮助这些前赴后继的创业者们能够正确识破那些“砖家”的故作高深,茅侃侃在这本新书上可谓费尽心思。通过此书,茅侃侃把自己在创业实战中所沉淀的真实体验倾囊相授,并以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的口吻详细介绍了创业者在创业路上需要注意的很多问题,比如:如何释放压力?高等教育对创业的帮助?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忽悠”创建创业团队?钱从哪里来?人脉关系有多重要?执行力从哪儿来?创业者如何面对上市……
透过茅侃侃这本书,我们不难得到对创业更多更真实的理解:创业不是美丽的神话,而是一地的鸡毛蒜皮。正是不断地从这堆鸡毛蒜皮到那堆鸡毛蒜皮,直到有一天完全习惯。总有一天,你能从满地杂乱中,把美丽的鸡毛拣出来,编织成一个漂亮的鸡毛华冠。朴素背后方见真知,才能真正理会创业的真谛。
年轻虽然没有失败,但年轻照样有很多无奈。正如另一位创业前辈所说: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因此,大多数年轻人真想在创业之路上淘到真金,你可以果断地掏出RMB,买下这本同龄人写下的创业史。或者,它能帮助其他创业者少走许多弯路,教会您“在做贼过程中怎样做到少挨打,多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