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6月15日 星期三

    审阅博士论文杂感

    韩水法(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6月15日   10 版)

        近一个月来,我主要是在读博士论文,除了本系本专业的,也就是西方哲学领域的论文外,也要审阅一些与我的研究领域有关的其他专业的论文,如经济学、历史、法学和政治等专业的论文,有些是本校其他院系的,有些是其他学校的。每年四五月份,审阅和评议博士论文,参加论文答辩,成为大学老师的一项主要工作。教授们忙得一塌糊涂,所以有人甚至说大学的五月是黑五月。前不久听人说,有一位教授一个月竟然读了一百多篇博士论文,也不知真假。倘若是真的,这也就是世界大学史上的奇闻和笑话了。博士论文每篇十几万字,如果认真审阅,一篇论文至少要一周时间。一个月就算读一百篇,平均一天就得看三篇多,还要写评阅书,除非这位老师是神人,否则就是极度的敷衍了事,走过场而已。另一种可能就是论文质量太差,其实也就算不上是什么论文了。

        1980年人大常委会通过、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博士学位的获得要符合三项条件,即(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其实,按照大学和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念,没有创新,就没有博士论文。先不说其他,一天审阅三篇博士论文的老师,如何能够评定一篇论文是否有创新的成果呢?当然,其实大家也知道,真正有新的科学和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有新思想和新观点乃至新材料的博士论文,现在并不多见。

        据报道,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年产博士最多的国家。按照博士论文和博士的绝对量来计算,如果每篇论文都是有创新的成果的,中国应该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大国,是新思想和新观点产生的大国。实际情况如何,大家都清楚。从博士论文和学位的绝对数量,与中国对世界科学、技术、思想和其他学术的新贡献相比,人们可以很直观地估量出现在的博士教育的问题有多大。

        下面要说的是老调子重弹。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要有博士和博士学位?有些人是为了学位而读博士,将它看作一种荣誉,当作谋职谋利的手段,并非为了学术。这样,只要能够获得学位,学术等等的就不重要了。有些教授为什么要争当博士导师?有些学校为什么要争取博士学位点?堂皇的说法是为了学科发展,真实的目的通常是多种要求的混合,面子、资源和利益,再加上那么一点学术。

        博士教育原本是一项精英教育,对教育和学术制度、学术关切和能力,对经费的要求相当高。单单就博士教育本身而论,它只能是一项纯粹的投入性事业,而不可能用来谋利或谋财的。只有从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整体来考虑,教育才能够体现自身的经济意义。可是,在中国,许多学校恰恰就是为了后一个目的。这一点对于中国博士教育的消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在特定的层面,几乎就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许多博士论文从表面上看是规范的,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新的东西,但需要用放大镜去找出来——当它稀释在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里,确实也很难发现,实际上也不值得做成一篇博士论文。这样,许多没有什么新意的博士论文通过了,学生也获得了博士学位,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把那些真正以原创为目的的人给淹没了;既然没有原创性,不必经过创新的辛苦和努力,也能够获得博士学位,许多人也就会照此办理,不仅有学生,也有学校和导师。这是中国大学教育和学术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原因当然很复杂,但主要的方面其实也是很清楚的。

        我们平时读书,简单地说,主要读两类书,专业领域的书——这通常直接与研究相关,和感兴趣的书;还有就是在网上随机浏览一些文章和资料。审阅博士论文,属于专业领域的事情,但要写评语,就有不同的要求。为研究或或搜集资料而读专业的书籍,可以不必全文阅读,有些不相干的内容可以省略。但读博士论文就不同,要考察许多方面,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新思想和新观点的论证——有时还得费心去发现新观点的所在,到行文是否流畅,标点符号是否合理,参考文献是否齐备,书写格式是否规范,都在审查之列。可笑的是,有些博士论文的作者,连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也没有,就弄出洋洋洒洒十几万字的东西来。审阅这样的论文,有时真的很为难。责任当然不全在学生身上,因为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或者人们更愿意说的,培养体系是不完整的和不周全的。比如,许多学生,从大学到获得博士学位,就从来也没有修过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课程。博士导师得为学生改标点符号,错别字,引证格式,这也是中国博士教育的特色。当然,查阅原始文献、查证资料和核对译文等,对论文结构进行通盘的考察等等,也是审阅博士论文必不可少的工作。倘若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审阅博士论文是一件颇费精力和时间的工作。所以,在欧美大学里,一个教授一年所能审阅的博士论文极为有限,而在日本,这是一项报酬很高的工作。在中国大学里,没有人会来考虑如下的问题:增加一名博士生,阅读一篇博士论文,需要增加多少工作量,多少资金配套。这就有如以前在农村生孩子,多一个孩子,无非就是多添一副碗筷而已。大学扩招,博士点的增加,博士数量的增长,背后是有这样一种小农观念在起作用的。

        其实,一篇好的论文,对教师也是有相当大的惠益的,它可以促使老师拓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或者直接挑战他既有的观点。这就是教学相长的一个方面。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优秀的老师固然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优秀的学生对教师同样也有积极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学者要首先选择高水平的大学任教的一个缘故。如果一位老师长年累月地阅读低水平的论文,即使他原来很优秀,也容易变得平庸起来,从学术品位到精神气质,都会发生变化。

        对以学术为志业的学生来说,博士论文通常是奠定其学术事业的基础,确定其学术定位的标杆。从一篇博士论文很容易看出一位学者长远发展的前景。在整个中国学术和教育制度无法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志在学术的青年学子,只有坚持自己的志向和标准,而不为制度、社会风气所改变,才可能在学术上真正做出成就来。

        近些年来,我也读到过一些优秀的或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从绝对量来说,还是有所增长的。这说明,中国学术是有潜力和希望的,只是这些希望和前景现在主要寄托在那些有理想有志向和有原则的个人身上。他们的努力,不仅要克服学术上的困难,还要克服社会的和制度的障碍。

        (本报记者陈菁霞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