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仿1:
多年以后,面对“正版”《百年孤独》在中国的出版,加西亚·马尔克斯将会回想起他在这个国家的书店里见识自己作品的无数“盗版”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么多的高楼大厦,马路宽阔却没有多少小汽车行驶,商场里每天都有源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新玩意涌现,勾引起人们目光里的贪婪。那时的中国还不受《世界版权公约》的管束,马尔克斯眼看自己遭受公然劫掠,也只有以一句狠话发泄:“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戏仿2:
多年以后,当写下自己小说开头的时候,中国的作家们将会回想起第一次翻开《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文学依然占据着社会生活的一个中心位置,作家们被人追捧就像后来的文体明星一样,饭桌上,倘不能把那些拗口的外国作家的名字挂在嘴边,就不会有女孩子正眼瞧你。那时,在莫言、余华、苏童们的眼里,马尔克斯就像是小说里的梅尔基亚德斯,他所展示的叙事魔术,倘用来处理自己民族的历史与经验,简直严丝合缝……
戏仿3:
多年以后,面对网络和阅读器里万千本电子书,你将会回想起2011年6月里大老远跑到书店里买一本带有墨香的《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一般所谓的图书依然是纸质的,而那时的房价高到你痛感买得起书也买不起放书的地方的程度,但你还是忍不住抱一堆堆书回去,任它们侵占客厅卧室的空间……
……
读到这里,你恐怕都快要吐了。然而,这正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地方——经典是经得起模仿、化用乃至像这样赤裸裸的抄袭的。
这个句式的奥秘在哪里?在我看来,这个句式,乃至整部《百年孤独》,有一个隐含的主语,那就是时间。时间是孤独的载体。
时间流逝,人世变迁,但孤独依旧。
1967年,《百年孤独》问世,中国正在史无前例的年代;1984年,《百年孤独》引入,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2011年,《百年孤独》推出正版……
时间流逝,什么在改变?什么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