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6月08日 星期三

    张景中

    “读了这些书后,我产生了一种愿望”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6月08日   15 版)

        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曾被中国科普协会审定为建国以来贡献最突出的科普作家之一。

        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看课外书,一开始看的是《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说岳》《水浒传》《镜花缘》《七侠五义》这样一些当时比较流行的中国古典小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让我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东西,如《聊斋志异》和《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等。到小学高年级,我开始看新文学作品,鲁迅、胡适、叶绍钧、落华生这些人的杂文、诗歌、小说、散文,有些是在《开明少年》《中学生》杂志上读到的。

        进了中学,我开始看一些科普书,其中,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不夜天》、《几点钟》、《汽车怎样会跑路》、《十万个为什么》和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蜘蛛的故事》、《化学奇谈》给我的印象很深。《几点钟》讲人类度量时间方法的发展,从历史说到现代,中间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化学奇谈》是讲两个小孩子在叔叔的指导下,用硫磺粉、磁铁、铁屑等一些普通的东西做实验,写得生动、有趣并且道理分析得很透彻。中国人自己写的科普书,如刘薰宇的《马先生谈数学》,顾均正的《科学趣味》,王峻芩的《数学列车》等,这些书用风趣的语言谈数学谈科学,也是那时候经常读的。另外,我还看高尔基、契诃夫、莫泊桑这些国外作家的作品。那时候书很难找,只要能够找到一本,我就会把它看完。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读的《爱的教育》(夏丏尊翻译)讲爱国、讲互助、讲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至今也留下深刻的记忆。

        少年时期的这些阅读,对我后来性格的形成和性情的陶冶起了很大作用。这些书讲了很多道理,有做人的,有科学的,并且都讲得非常浅显。读了这些书之后,我产生了一种愿望——自己将来也能把这些道理讲清楚,也能发现这些科学上的新事物。因为小孩子模仿的心理很强,读这些书容易激发创造和创作的愿望。

        现在的教育很功利,青少年读课外书的时间很少。当然,我们小时候有特殊的时代原因——处于抗战时期,一打仗就停课,停课了就有时间看书。另外,那时候升学压力不像现在这么大,因此有比较多的时间用来思考。现在孩子的主要问题是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太少,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也还是一天到晚忙着做题、考试,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很不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