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未见李建永兄,突然拿到《母亲词典》(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这样一部40余万字沉甸甸的书,我大感意外,并由此知道,原来建永这些年都在忙活这样一桩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他用了3年时间,水滴石穿,集腋成裘,撰写了一部献给母亲、感恩母亲的大书。我也挚爱自己的父母,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恩、感动、感激和感谢,但我至今仍未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这些心情的方式。如今,建永找到了,我羡慕他,而且满怀敬佩。
这是一部用中国民间口口相传的谚语串连起来的长篇散文。建永在《开场白》中写道:“我的母亲是个不识字的家庭妇女,但她却能够随口说出许多富有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的俗谚。十多年来,我把随时回忆起来的‘母亲的话’留心记录下来,居然积攒了数千条。”自2007年至2008年,建永从“母亲的话”和自己平时收集的几十万条俗语中遴选出226条精彩的词条,略加点染阐释,按照季节时令排序,以《母亲词典》“活页”为题陆续在报纸上发表。这个作品系列发表以来,深受读者关注和好评,于是便有了这部结集出版的《母亲词典》。
《母亲词典》包含“时令·风俗”、“人情·物理”、“饮食·健康”等多个方面,几乎囊括了人生、社会各个层面的内容,堪称是母亲以口耳相传教授给子女的一部生活百科全书。在我看来,建永写这部书,实际上是在回望和反思自己曾经从母亲那里耳濡目染承袭的精神哺育,是在清点自己心理、意识和灵魂深处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滋润与营养,再把这点点滴滴的雨露酿造成蜜,一一梳理、提炼、诠释、引申、升华,发之为文,编织成书。这个过程,感觉就像蚕食青桑,再吐成一匹锦绣,吐出一条丝绸之路。《母亲词典》源自母亲,其实便是源自中国文化,源自中华传统。这部书是有根的。它的根深深扎进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文明的大地之中。因此,这里写到的“母亲”不单是我们的生母、养母,更是我们的文化之母、文化孕母,是哺育我们的中华文明、中国精神这座祖屋、这座老屋。写这样一本书献给母亲,向母亲致敬,便是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明致敬。作者的书写,实质上是一种打捞,是对传统文化、历史、风俗的认真打捞。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开始思考文化的“渐失”问题。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全面地——几无障碍地进入中国,从西洋快餐到好莱坞大片,从手机多媒体到互联网,从衣食住行到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个空间、每个方面,我们青少年成长的每个阶段几乎都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因子。中国的文化出现了与西方文化趋同乃至同化的明显倾向。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渐流渐浅的河流,存在着流失、萎缩、弱化乃至逐渐消亡的危险。从中国传统的节日、礼仪到传统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整理保护到对文化传统的开掘创新,都存在着严重的弱化或削减倾向。外来文化的强大“进攻”“入侵”和传统文化的日渐“溃退”“消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的文化威胁和危险,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必须直面的严峻的社会课题。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六七千年的文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强大而旺盛的中华文化火种从未消弱更未熄灭过。李建永《母亲词典》所作的正是一种极其可贵的珍重和延续传统文化火种的努力,于今天之我们所亟需,理应获得充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