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5月25日 星期三

    《阖闾王朝》与新的文学生产方式

    李云雷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25日   11 版)
    高仲泰著,百家出版社2011年3月,45.00元

        首先,我对《阖闾王朝》这部小说的出版方式很有兴趣。我认为这可能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的生产方式,即作家高仲泰先生跟地方政府合作,写出了这样一部反映吴文化的小说。这是宣传地方文化的新方式,可以打造出新的文化标识。而对于作家来说,则可以扎根于脚下的大地,重新认识这块土地的历史,风土人情,世态百象,可以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重新认识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文学创作的眼光只盯着西方国家,而忽略了本土的文化传统,这样的创作方式可以有力地扭转这一倾向,让我们重新认识与发掘自己土地上的资源。同时这也是一个工程,通过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化生产,这可以让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比如说吴文化,以这样一种方式进入我们现代的思想界、知识界跟文学界。这一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具有典范性,如果不同地区都挖掘本地的资源进行文学创作,那么我们中国的文学便会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样态。当然这一生产方式有利有弊,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观察,其弊端可能在于作家创作的主体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其长处则在于可以有新的视野,打破“文学”的狭隘范围,比如《阖闾王朝》的创作,便与2008年阖闾城的考古发现密切相关,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刺激了作家的创作灵感,让他重新认识了脚下的土地,而与管委会的合作让他可以全面理解这一发现的过程、细节与价值,从而为创作奠定了基础。这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式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第二点,小说里面写到了吴文化的第一波崛起,这是很值得关注的。我们的春秋时代,其实是“中国”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的时期,梁启超说有“中国之中国”,有“东亚之中国”,有“世界之中国”,而这个时代正是“中国之中国”形成的时期,最早是中原文化,后来是楚国文化、吴越文化慢慢融入中华文化,有着这样一个过程。小说里面写到吴文化跟中原文化交融这一部分很有意思,比如说季札,他代表了传统周礼复兴的文化,他坚持周文化,跟伍子胥、孙武不太一样,他坚持的文化理想更接近于原始儒家的思想。这些思想怎么跟吴国本身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小说写到了这样一个过程,也把吴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的东西表现了出来,比如风土人情等不同方面。另一方面,小说写到的历史也与今天的世界格局有着相似之处,我们今天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战国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如何救亡图存,如何发展或崛起,小说所写到的历史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另外,这个小说为什么写吴都阖闾城那么详细?我觉得跟2008年的考古发现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象,高仲泰先生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写到这一段会很有感慨。他在这样一个旧城的遗址上,书写2500年前阖闾城兴建的过程,直接面对两三千年的历史沧桑,他肯定会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感觉,有一种历史的苍茫感与风云变幻之感。从这个角度去看,他对历史自然就会有不同于别人的看法与感受。

        第三点,我认为这部小说很好地将纪实与虚构结合在了一起,很好地将大人物与小人物结合在一起,也很好地将熟悉感跟陌生感结合在了一起。小说中所写到的故事其实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故事,伍子胥,孙武,吴王阖闾,也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那么怎么让这些熟悉的故事与人物重新有新鲜感?在这里,我觉得高仲泰先生做了“陌生化”的工作,“陌生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强调吴文化的特性,增加一些小人物,描述他们的命运与生活方式,增加了“大人物”的爱情故事,丰富了他们历史形象,以及风土人情的描绘等等。这部小说通过“陌生化”,使熟悉的故事与人物以一种新的面貌与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既熟悉又陌生,给人以新鲜感,同时也符合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这可以说是这部小说取得的一个很好的成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