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若以年龄判断,70后作家应当处于文坛蒸蒸日上的阶段,何以总如一锅温吞水,或者有潜力有实力,却总欠一把使其沸腾的火。近日,鲁迅文学院组织学员召开张楚、王凯、常芳、杨遥、丁小村五位作家作品研讨会,作为“取样分析”,借此探讨7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及生存状况。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表示,在阅读5位作家作品的时候,总不自觉地将70年代作家与其他创作群落比较。因为十年前,60年代出生的作家如毕飞宇、李洱、艾伟、叶弥、红柯等,他们也处在这个年纪,已逐渐在文坛显山露水。如今70年代作家步入同样的成长阶段。无论60年代或70年代出生的作家,我们都是他们作品的阅读者,大家共同走过这一段文学大道,会同步发出阅读的感喟。也许是时代的因素使然,跟过去相比,这一代作家的作品明显流失了许多阅读热情。
70后作家梁鸿以《中国在梁庄》引起文坛注目,对于70后作家的创作,她认为,作家应从我们的民族生活写起,从我们自身的文化资源中找到创作资源,做我们自己生活的观察者、体验者和书写者,做我们时代的一个细密的观察者。
同为70年代的青年评论家李云雷指出,70年代作家是夹缝中生存的一代,这不光是时代造成的,也与文学生产方式有关。即使他们认真写作,也不可能像80年代时期,作家靠几个有影响的中篇便能立足文坛;也不可能像80后作家走畅销书的路线。但是70后作家也有自己的长处,他们对整个时代变化有切身的体验,关键是如何把时代的变化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把文学作为自己追求对象的作家来说,用艺术的形式表现时代变化,使读者看到时代发展中人们的心灵史,就是作家最重要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