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5月11日 星期三

    这些天的那些事儿

    栏目主持:武小森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11日   05 版)

        韩学者称韩国人祖先发明汉字

        近日,韩国语言学泰斗、仁济大学教授陈泰夏在该国保守媒体上发表文章,称“汉字并非中国文字,而是我们祖先东夷族创造的、我们的文字。中国学界也承认这个历史事实,只有韩国不知道。”这番话引起热烈争议。(环球时报,4月21日)

        ——邻居借走的东西长期不打借条,常常被邻居当作自家的。

        孔子学院主教汉语

        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金克华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孔子学院只是一个称谓,宗旨是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并不是以传讲孔孟的思想为主。大多数学生的汉语水平并不高,这些对他们来说比较深奥,课堂上主要进行汉语启蒙。但我们也会办一些讲座,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这类东西。(新京报,4月25日)

        ——学好汉语就够难为他们的了……

        刘道玉谈大学校长之道

        近日,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校长应该是职业教育家,比起学生,大学校长自己更要有批判精神。大学校长的担当和良知,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良知,而且校长应该比知识分子做得更好,因为他是一般知识分子的领袖。有的校长是明白人,至少在私下是明白的,但在公开场合装糊涂;但还有一种校长,公开和私下其实都不“明白”。(东方早报,4月25日)  

        ——做校长的底线至少是独善其身吧。

        上海兴起保护沪语热潮

        近日,上海市语委向社会公开招募“上海话发音人”,希望通过记录发音人的上海话语音资料和上海普通话语音资料,绘制上海方言地图。在上海市人大代表胡敏看来,相比20年前,而今居住在上海的人们已意识到上海话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地方性文化。出于保护和传承的考虑,他建议推进沪语入课堂,每周开设一节以上海话为主的艺术类课程,并增设上海话选修课,3至5年后再试点让沪剧走进校园。(中国新闻网,4月27日)

        ——不知道上海人有没有也给普通话留下足够的空间。

        女大学生倡议拒绝婚前性行为

        近日,河北经贸大学大三女生庞姣姣以个人名义发起一次签名活动,倡议同学们拒绝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学习传统文化,做自尊自爱的新时代“窈窕淑女”,这次活动赢得了同学们的支持。(燕赵晚报,4月28日)

        ——要求道德进步的同时,请不要忽略时代和文明的进步。

        我们是否需要汉字节?

        谷雨节气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六,是播谷降雨的好时节,相传因为仓颉造字,天降谷雨,是以命名。近日,有人文学者提出倡议,把谷雨定为“中华汉字节”。在敲击键盘之声嘈杂、与世界接轨之风喧嚣的当下,“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为何如此局促?!(检察日报,4月29日)

        ——不知道该不该要汉字节,只是知道一个汉字占两个字节。

        易中天称不再上《百家讲坛》

        易中天近日接受采访时明确表态,《百家讲坛》不想再上了,很反感“国学热”的提法,对盗版非常愤怒。他说:“我很反感‘国学’这个词,那是过去针对‘西学东渐’而提出的,所以你们在我的书中看不到这个词。国学作为学术不可能热,哪有‘学’热的呢!只能叫传统文化热。”(长江日报,5月3日)

        ——当今的“国学热”只在幼稚园,诵读成“疯”。

        学者吴祚来认为“五道杠”有病

        近日,凡客体“我是黄艺博”被好事网民整理出炉。对此,学者吴祚来认为“作为一个小政客,官模官样,手拿公文包与下属合影”,是对制度的过分行政化,是一种政治病的表现。(羊城晚报,5月9日)

        ——放眼神州,“上进”少年何止“黄五道”一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