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

    何其芳和《星火集》

    王鹏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4月20日   14 版)

        近日笔者在旧书摊偶然发现作家何其芳在1945年9月出版的《星火集》,这是一本他早期文学创作的重要著作。

        何其芳祖籍四川万县,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193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938年与1944年后两次到重庆,从事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

        1945年9月由重庆群益出版社初版的《星火集》分为四辑,收入何其芳1938年至1944年间所写的杂文、报告文学和文艺杂论22篇,并附有“后记”。第一辑中的《论工作》、《论本位文化》、《论周作人事件》、《关于周作人事件的一封信》等7篇杂文,是作者1938年在成都从事抗日救亡文化工作期间写的,反映了其民族意识的增强和爱国热情的高涨。第二辑的《川陕路上杂记》记述他从成都奔赴延安的经过《我歌唱延安》抒写他初到延安的观感;《日本人的悲剧》、《老百姓和军队》等通讯报告反映他在前线的见闻。第三辑的《一个平常的故事》、《论快乐》、《论饥饿》等作品,或回顾自己的生活道路,或抒写知识分子的思想感受。其中《一个平常的故事》最重要,是作者当年回答中国青年社的问题:“你怎样来到延安的?”这篇文章讲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变化过程,至今仍有史料价值。第四辑的《论对待文学的态度》、《两种不同的道路》等论文写于延安文艺整风之后,开始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来阐述文艺问题和评论作家作品。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六周年而写的《两种不同的道路》较为著名,已经显出了他的批评家的才能。

        何其芳在《星火集》“后记”中概述自己在抗战以来的思想历程,诚实而又严厉地检查自己在延安文艺整风之前的生活局限和思想弱点,说抗战以来自己在思想上“经历了不少的变迁”,“走了一个大之字路”。并说“集名‘星火’,并无旁的意思,不过是生命中飞溅出来的一点火花之简略说法而已”;“若从另一方面来着眼,对过去的思想感情加以严格的考察,则更适当的书名应该是《知非集》”。1944年至1947年间他在重庆工作时所写的杂文和散记,结集为《星火集续编》,于1949年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初版。 

        何其芳在民国时期出版过的文学作品,还有散文集《画梦录》(1936年)、小说戏剧合集《刻意集》(1938年)、散文集《还乡记》(1939年)、诗集《预言》(1945年)、诗集《夜歌》(1945年)等。1982年至1984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何其芳文集》(六卷本)、200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何其芳全集》(八卷本),收录了作者一生的文学作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