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

    文本细读

    《六十年史诗笔记》:诗词里的新中国

    龚勤舟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4月20日   11 版)
    《六十年史诗笔记》,寓真著,作家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27.00元

        中国作为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流传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它们之所以如此的宏伟,是因为它们具备了最深沉的苦痛和最博大的胸怀。史诗作为最具特色的诗歌题材,兼顾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它有着大开大阖、浩瀚无际的艺术表现力,有着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时空跨度,它将叙事、抒情、咏史、言志融为一体。“诗史”杜甫,经历着国家的残破和分裂,他关心时政,同情百姓,热爱祖国,即便暮年多病,依然心忧天下,其《秋兴》、“三吏”等都是史诗中的经典作品。南宋的陆游,戎马一生,写了近万首诗,他以满腔的热情驰骋沙场,诗中满含着深重的忧国情怀。历史上诸如杜甫、陆游这样的伟大诗人不胜枚举,他们的作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社会面貌。基于这样的原则,寓真先生将多年来对当代诗歌的积累整理汇编,并且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四百多首诗词进行了笺注,付梓出版,成为《六十年史诗笔记》(以下简称《笔记》)。

        《笔记》里的绝大部分诗词,书写了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奇伟的业绩、曲折的征途、爱国的旋律、豪迈的理想都已化为一行行文字,表达着诗人们的心声。寓真将某一事件或某人的记录作为解读社会历史的线索来编选诗词,已成为该书的亮点之一。正是这些出现在“笔记”里的线索,让历史事件逐一贯穿,让一部分诗词紧紧地融为一体,也让该书增添了自身独有的个性。

        《笔记》中有十二首不同诗人的诗词与吴宓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其诗词的选录,正可作为寓真独有的情思和意念。这十二首诗词的写作虽然同在一个时代,但是诗词内在的意蕴却不尽相同,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人们在阅读时可以体会到特殊时代对知识分子精神层面的戕杀,及他们凄凉的身世和零落的心灵。如“汉唐陵阙皆零落,惟有茅斋似昔时”(刘文典),“纵遇严霜和骤雨,芬芳终似故”(刘永济),“留命任教加白眼,著书惟剩颂红妆”(陈寅恪)。陈寅恪、刘文典、刘永济等学者与吴宓有着深厚交情,在特殊年代里,这些知识人士身处异地,而同样遭受着惨重的精神折磨。从他们的诗篇中,表现他们保持着贞洁的情操,如同屈原《橘颂》里的高洁,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殉道者,他们更是心灵良知的守护人。

        在关于庐山会议这一主题上,《笔记》选录了十首诗词,均以庐山为写作对象,而从不同角度书写了庐山会议期间与会人员的心境和慨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庐山会议本是一次“仙人会”,但是随着会议的召开,会议议题发生了改变,最后成为一次“斗争会”。与会人员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这十首诗词,多是借庐山风光来表达时事政治,带有较为浓烈的政治色彩。诗人们在遣词造句时也都用心良苦,着力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如“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毛泽东《登庐山》),“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董必武《初游庐山》),“空中蝴蝶迷茫梦,大计孰筹问耦耕”(林伯渠《庐山即景》),这些佳联好句,或是气魄宏大,或是活用古典,或是格调清雅,都有着纯熟的诗韵意趣。

        本书既然是一部关于史诗的笔记,那么书中就有对社会的颂扬和对时代的同情。最让人感同身受、久久难以忘怀的当属《伤痕篇》里的诗词。寓真在该篇篇首引言中谈到:“伤痕,本指身体的创伤,而精神的伤痕是最为苦痛的。古人云‘愍百姓之伤痍,哀黎元之失业’;又云‘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此篇所选诗词均为反映“文革”时期的现实境况,十年“文革”密布着伤心和困惑,充斥着迷离和隐痛,过度的权力侵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权力取代了语言,控制着生活世界的正常交往,使得社会的理性化进程遭到扭曲和变异,滋生了社会的病态,加剧了人生的悲剧。这期间,众多诗人表现出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他们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其诗词犹如地火迸发,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如“毒蝎螫人书屡废,贪狼呼类梦频惊”(霍松林《劳改偶吟》),“孤愤满腔何处诉,秋灯照见鬼擎旗”(王季思《选注聊斋志异书成志感》),“揪刘绝食无遮会,恍似当年百戏摊”(萧军《轧轧蝉声》),“荆山献璞成和刖,鲁酒无醇致赵围”(姚奠中《平反有感》)等等,这些诗篇自伤身世,亦痛国家,揭露了当年的极“左”行径和人间丑态。《伤痕篇》里的诗词独立于时代而存在,诗人们没有害怕时代的困扰,没有回避人类的苦难,他们是一个个充满了大爱的诗人,他们是一个个饱含着幽默和讽刺的志士。我们今天咏读他们当时留下的诗作,仿佛面对着这些慈祥的老人,面对着这些眼光犀利、骨头坚硬的智者,使我们充满敬仰的同时,眼睛里也不禁会闪烁着泪花。这泪花既是在同情他们的身世,又是一个时代的悲愤;既是在感念他们的真情,又布满了辛酸和苍凉。

        寓真在编撰该书时,力求将更广泛的诗人诗作编入其中,注重广度的同时也强调着主次之分。他选录了毛泽东的八首诗词,其雄健豪迈的气象,乐观豁达的性格,高瞻远瞩的伟人风范,在诗词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开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为该书的开篇之作,有着深刻的寓意,诗句慷慨激昂,震撼乾坤。《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虽是在抨击苏联,但其语句点石成金,气势如虹,撼动尘寰。郭沫若作为新中国科学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其诗词虽有粉饰太平之嫌,不为知识分子称道,而在《笔记》中寓真坚持己见,选录其七首诗词,并作了充分透辟的说明,他写到:“文坛对郭老的诗颇有微词,无非因其过于迎合上意。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其旧体诗中仍不乏佳作。而且,那些歌吟政治形势的诗,也是某种现实录影,留下了历史的痕迹,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其语如同拨云见天,从郭沫若的身世处境阐明了其诗词的历史价值。

        相比于毛泽东和郭沫若这两位诗坛大家,聂绀弩似乎更具有草根情结,寓真选录了聂绀弩不同时期的九首诗作,他之所以毫不吝惜地将聂诗编入书中,是因为他对聂绀弩晚年身世有着深入的了解。他曾费尽周折地寻觅到聂绀弩当年关押在山西监狱里的档案和手稿,在那斑黄的残纸黑字间,体谅着知识分子的心灵,走近了聂绀弩的人生,并且熟悉着聂绀弩的心境和思虑。聂绀弩经常将政治运动、乡土俚语写入诗中,使其诗既有幽默诙谐的趣味,又有入木三分的冷嘲热讽。“青眼高歌望吾子,红心大干管他妈”(《钟三四清归》),两句一雅一俗,亦庄亦谐,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钟敬文的宽慰和对政治运动的蔑视;“安得菜刀千百把,迎头砍向噬人帮”(《挽贺帅》),生动幽默地折射出诗人对“四人帮”的憎恶;“自由平等遮羞布,民主集中打劫棋”(《赠周婆》),诗句掷地有声,揭露了当时的虚假现象。

        笔墨点点似泪痕,字字凝重见胸怀,《笔记》让人在掩卷之时生发出无尽的回味和思考,寓真先生融入了多年的心血,著成此书,其中的艰辛汇聚了先生的生命体验。先生本为一诗人,几十年诗里来词里去,写出了时代的新声;先生又是一学者,几万卷书堆里古籍外,守护着藏之弥久的传统文化。先生于当代诗词,抄录之、引申之、发扬之,编撰了这部《六十年史诗笔记》,它的面世,既是先生为学为人之法,更是先生立德立功之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