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

    叶炜追寻艺术的自觉 《富矿》折射哲学的贫困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4月20日   02 版)

        本报讯 (记者 舒晋瑜)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和江苏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叶炜长篇小说《富矿》研讨会最近在中国作协召开。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认为,叶炜的《富矿》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的笔触再现了今天矿山的风貌。“我说的风貌包括了场景、事件,还有这座富矿由盛而衰的历程。但我敬佩的是作品最终所体现的矿山风貌——活跃在其间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寻觅或者是他们的念想。”

        “我看完之后在想,作家要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和心灵愿景呢?我想到了一个词,就是贫寒的迷惘和欲望的喧嚣。”陈建功说,叶炜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唯有这真实与真诚,他才有力地揭示了在盲目追求GDP的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贫寒中的人们欲摆脱贫瘠的现状,他们是如此的理直气壮,而个中的盲目和无助又是如此的悲哀。陈建功表示,“叶炜的高明在于,他一下子捕捉到了弥散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这种哲学的贫困。这就是《富矿》最成功的地方。我赞赏这部书的直面与痛切,更赞赏作家在处理所谓的悲剧人物时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合理化原则。”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认为,《富矿》首先是一部贴近现实之作,是我们所鼓励的一种创作。“这部小说确实把我们当下的一种现状、氛围很生动地营造了出来。作品对整个现实矛盾是不加回避的,显示了矿山的兴衰,也显示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个碰撞,是令人深思的。”作家通过矿区衰落、乡村塌陷和搬迁、矿区的重建等等给了我们一种寓言式的警醒。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评论家张炯分析说,作者对社会转型期的生态怀有深切的忧虑,实际上也反映了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相当一部分人的同样的命运。书中对于葬礼、婚礼等地方文化内容的表现,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江苏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表示,《富矿》里作家生活的原汁原味非常突出,这是作家生活富矿的展现。

        《富矿》是一部体现了艺术自觉的作品,作者采取了独辟蹊径的反向视角,将作为煤矿主角的男性当做底色,通过对麻姑、笨妮、福妮,还有后来疯掉的花鼓等女性心灵世界的细致挖掘,运用日常生活经验搭建了贴近读者阅读趣味的审美空间。作者对苏北煤炭百年开发史的勾勒,对乡村习俗的细致描述,使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野情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