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2月23日 星期三

    八角鼓岔曲中的都门风情

    赵 书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2月23日   11 版)
    相关图书
    《余音袅袅——曲艺评论杂文集》,伊增埙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39.00元

        《古调今谭》是伊增埙编著的北京八角鼓岔曲集,内容涉及古都四时景观的描写、男女情爱的吟咏、功名利祿的人生感悟、讽恶劝善的良言苦语、都市生活的多彩风情等方面,为我们了解清晚期北京人,尤其是八旗驻军旗人生活情趣和心理路程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这本书既可供专业鼓曲工作者参考,又是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的珍贵素材,是一本集艺术性、史料性为一体的力作。

        八角鼓岔曲确实是最具乡土特色的北京鼓曲。我家原住海淀蓝靛厂外火器营,清朝时那是一座著名的旗营,据说岔曲的创始人宝小槎,就是外火器营的人,我的幼年就在这满族蒙古族聚居的村镇里度过。这里穷苦人多,他们是八旗士兵的后裔,辛亥革命后,原有旗人有的外出打仗没有了音信,余下的也没有了生活来源,成了城市贫民;清末民初有一首演唱爱情悲惨故事的小曲“叹清水河”,一句唱词“此事出在京西蓝靛厂”,使这个蕞尔小镇声名远传。这里的旗人爱唱岔曲,在旧京享有盛誉,清朝的灭亡,连年的军阀混战和日寇的侵占,使旗人后裔整日挣扎在生死线上。唯一让他们感到生活乐趣的,就是偶尔吃了一顿饱饭后,大家聚在院里唱岔曲。那个穷欢乐的场面十分热烈,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只有在大家合唱的岔曲声中才得到宽慰,疲惫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记得有一次大家合唱后开始收拾东西,预备各自回家了,一向不爱说话的母亲提出来,再唱一次“春至河开”吧,大家又合唱这一曲,兴尽才散。不到半年,解放军来到了北平城下,真的是“春至河开”了!蓝靛厂得到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满族人民获得了新生。生活得到改善,但由于老人们相继故去,青年人多为谋生奔走他乡,外火器营的满族人比例越来越少,会唱岔曲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与老北京人生活紧密相联的岔曲面临失传,但幸好城里还有唱岔曲的票房,使人感到这个具有北京特色的俗曲还有传下去的希望。

        伊增埙是长期从事部队文化工作的离休干部。工作能退休,事业是没有退休的,进入新世纪,他以七旬高龄,自觉地投入到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当中,自2000年开始,他广泛收集民间收藏的岔曲,查阅图书馆有关藏书,搜求清代坊本以及各种报刊资料,历时四年半,筛选辑校传统岔曲646首,撰写曲目点评160条,各类注释550条。约有26万字的《古调今谭》,作为第一本研究和评注岔曲的专著,曾于2004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在北京民间文艺界引起反响,为岔曲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它的社会认识价值受到专家们的重视,推动了北京曲艺票友联谊会传承岔曲的活动。2008年8月,单弦牌子曲(含岔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调今谭》一书,展示了北京传统文艺中极具人文价值的岔曲。那些“讽恶劝善”之词,发自老北京人的热爱生活,崇尚公平正义的情感;北京有着八百多年建都史,遍地历史积淀,阅尽风云变化、尝遍喜怒哀乐的北京人,其处世从容、人情练达,在“功利感悟”篇中令人久久品味;北京是福地、宝地,北京人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不管哪里来的人,都是“都门风情”的创造者和感受者;北京是个自强不息的开放城市,北京的岔曲的与时俱进,雅俗交融,不断有新作涌现,都体现于“移植改编”、“新材新篇”。而作者大量的注释评点,帮助了当代青年读者的鉴赏,也为人所称道。但更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就此停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自2005年起,为进一步完善此书,又投入精益求精的增订工作,再历辛苦,克服困难,得到了各方支持,终于使岔曲集的编著水平更上一层楼。特别是他以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协助补缺,寄来珍贵岔曲资料,成就了一段两岸共同关爱“非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佳话。

        (《古调今谭》,伊增埙编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