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1月19日 星期三

    17年后,《大师和玛戛丽达》电影重见天日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1月19日   04 版)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根据苏联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名作《大师和玛戛丽达》改编的同名电影,拍竣17年后,终将在今年3月3日于俄国首映。

        导演尤里·卡拉(Юрий Кара)于1994年拍完此片,却因与制片方发生争执,封存于库房至今。胶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专家不得不动用数字技术,重修母版。而有些主创人员已经死了。

        布尔加科夫死于1940年,未能活着见到《大师和玛戛丽达》的出版。直到1966年,在被删去12%的内容,并经大量修改后,此书才由《莫斯科》杂志首次在苏联连载发表。刊登第一部分的11月号杂志印刷了15万册,数小时内便被抢购一空。原著遭删改的部分后以萨米兹达特(地下出版物)的形式,在俄国知识分子中流传。他们在聚会时,会带着巨大的快乐热情诵读,许多句子迅速成了苏联的新民谚。

        “1966年,随着斯大林去世而来的‘解冻’已告结束,新的冰封即将开始。”《大师和玛戛丽达》的英译者理查德·佩维尔和拉丽莎·沃罗洪斯基夫妇在该书1997年的英文新译本序言中写道,“这就是勃列日涅夫时代单调冷酷的气氛。在此期间,《大师和玛戛丽达》的横空出世,不仅是不正常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这简直就是滑稽的失误,仿佛苏联的权力体制出现了某种暗藏的、却又致命的裂隙。人们不断在问,他们竟然让这种事发生了,怎么能呢?”

        苏联晚期,曾有多位艺术家试图将《大师和玛戛丽达》搬上银慕,皆失败。

        2011年是布尔加科夫诞辰120周年。卢克索公司经数年谈判,终于购得《大师和玛戛丽达》发行权,将推出两小时的电影版,随后还将发行六小时的DVD版。

        博特科的电视改编本

        《大师和玛戛丽达》在俄国公映的第一个影视改编版出现于2006年,乃弗拉基米尔·博特科执导的八小时四十分钟的电视版。首播当晚,18岁以上俄国人收看该剧的比例超过 55%——18岁以下不准看,原因在于片中过多的宗教内容(东正教会曾公开批评此剧)、热爱理性的魔鬼、大量裸体画面,乃至长达一小时、跨越阴阳两界的裸体舞会,但与性无关,毫不淫亵,全家共赏亦无妨。作家遭电车断头的场面固然有些惊悚,但玛戛丽达变女巫,除去衣衫,骑扫帚飞天的画面,显然要比穿大袍子的哈利·波特更美观。

        此版本非常忠实于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原作,不过最后两集加入了数段当年的纪录片。

        佩维尔和沃罗洪斯基合译的英译《大师与玛戛丽达》收于企鹅现代经典,更贴近俄语原文。比如:用生造词findirector取代treasurer(财务经理),用古称Yershalaim而不用Jerusalem(耶路撒冷),用意译的“流浪汉”(Homeless)取代音译的“别兹多姆尼”(Bezdomny)——否则,诗人在精神病院给民警局打电话自报家门时,便会少去一重喜剧效果。

        佩维尔和沃罗洪斯基在书中对此附注,指无产阶级作家一度热衷取笔名,如高尔基(Горький),便是“苦”意。苏俄作家中,还有人自名饥饿、残忍、漂泊或穷人。

        《大师与玛戛丽达》在中国出版有多个译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