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1月19日 星期三

    书事新动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1月19日   06 版)

    书业全品种出版时代来临?

        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2010年,148家中央部委社中有约85%涉足大众出版领域,其中108家涉足少儿出版,有97家涉足生活书出版;同时,涉足上述两个板块的教育社占整个教育类出版社的65%以上。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尤其是专业社和有着自身出版特色的大学社,在稳固自身专业优势及教材出版份额的同时,开始加大马力,在几年前尝试了计算机板块、经管板块、生活书板块后,向少儿出版、社科文艺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拓展,大有一网打尽所有热门细分板块的态势。

        在出版社眼中,更看重的是“热品种”。市场书这几年的变化很明显:先是计算机热,随后由经管过渡到生活类,转眼又到了少儿出版的鼎盛时期。专业社市场化扩张的走势图基本与上述大趋势无异。而中央部委社的转企改制、大集团的兼并重组和地方出版的地域格局意识加强、资源的“再聚合”,让各大出版社都倍感压力:没有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他们同样有被兼并的可能。这也是出版社集体追逐“热品种”的原因。

        一些异军突起的出版社能迅速在其他板块占领重要阵地,法宝就是成本率管理——通过成立新的分社和撤销、合并经营效益欠佳的公司,强化其新生板块力量。同时,对业务部门采取事业部管理方式,将业务开拓的指导权、用人权、收入分配权等下放到业务部门,充分调动其开展新业务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指标上对成本率控制、效率提升等方面的要求,对各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宏观引导,使新领域拓展同时也在出版社的监督之下得到有效制衡。

    民营书业的崛起与忧患

        近日,《出版商务周报》刊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民营书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鲍红的文章,认为在很多开放的市场竞争领域,民营出版已经占有绝对优势,但从产品厚重和人才积淀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在大众出版领域,鲍红举九歌发行公司的数据为例,民营出版公司与国有出版社的供货商的数量之比是45:55。而从销售数量和销售额来说,民营出版公司与国有出版社之比至少是60:40,甚至还有70:30。而在陕西天地合和出版物物流发行有限公司,民营策划机构的图书批发量是国有出版社图书批发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教辅出版领域,鲍红认为虽然国有出版社在行政干预较强的系统发行领域仍有较大的份额,但在完全开放的零售市场领域,除龙门书局之外,已经全部都是民营公司的品牌。主流的民营教辅策划机构,已有十余年的从业经验,年销售码洋数十亿并不鲜见,而且多有较受市场认可的品牌产品。这些企业实力较强,很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物流、产业园、员工公寓、食堂与健身房。企业壮大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规范的企业管理。一些企业寻求知名的咨询公司,规范企业架构,健全绩效管理;有的企业还高薪聘请业外的职业经理人,健全管理制度;还有的主动培训下线的经销商和书店,以提升渠道经营质量。

        但是,主流民营策划公司经营最长的也才十余年,和一些国有大社老社相比,它们仍显稚嫩与不足。从单家企业看,民营书业的企业效率和平均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国有企业,但出版业的利润支柱仍很大一部分掌握在强大的教材资源、系统资源和区域资源手中,这些基本与民营企业无缘。民营书业除了没有合法的出版权和各种政策性资源,在融资、信誉、吸引人才等各个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劣势,企业风险和不稳定因素要大得多。另外,鲍红认为,民营书业还面临着产业的变革,一些民营企业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员工保障不够健全,将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宋平  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