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1月05日 星期三

    《麦河》:2010年中国长篇小说的完美收官

    评论家称赞关仁山这部作品“具有一种让人震撼的思想深度”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1月05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它的故事核心虽然是土地流转问题,但小说的时空背景却无比广阔。从历史纵向地写百年土地史,塑造了崭新的农民形象,写出了小麦文化,甚至写出了‘重建人们的土地崇拜’。小说具有一种让人震撼的思想深度。”评论家何镇邦上述评论,出自近日在京举行的“关仁山长篇小说《麦河》作品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作家出版社、文艺报社、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作协联合主办。

        《麦河》是作家关仁山耗费4年心血创作的一部“大地”之书,是一部土地的悼词,也是一首土地的赞歌。在这部新作中,关仁山以近年来农村出现的土地流转问题为核心,对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在国家现代化进程当中的变革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精神世界的嬗变,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和带有预见性的思考。关仁山表示,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主人公”是土地,土地不朽,人的精神就会不朽。大工业越发达,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越想留住一片净土。

        “百年中国,文学程度最高的还是乡土文学。”《麦河》坚定了评论家孟繁华的这个看法,他指出,关仁山这么多年来始终关注中国的当下生活,这一点很多作家都做不到。大家都愿意写久远的历史题材,其实写当下的生活是最具挑战性的。评论家李敬泽认为,作家应该站在时代的思想前沿。近年三农题材的作品写得不好,主要原因是现实的复杂性超过了作家的理解能力。评论家陈福民提出,这既有大时代的因素,也有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今天面临全面挑战的因素。《麦河》是一部迎难而上的作品,啃硬骨头的作品。关仁山投入了自己的心智,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中国的农业文明以及中国文学中乡土文学的传统,近百年来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是陈福民一直有一个担忧:中国的农业文明面临终结的时候,文学如何表达这种终结或者转型,他担心走到两个极端去:一个是用绝对的现代文明的尺度来对这种土地的沦丧予以热烈的掌声;另外就是浪漫主义牧歌的态度,在道德完美的意义上去讴歌传统的农业文明。“我发现已经有作家者正在努力超越这种状况,正在立足于超越历史认知看待中国当下的转型,这一点在《麦河》当中有特别鲜明的体现。”陈福民因此认为《麦河》是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传统作品中特别重要的作品,也是2010年中国长篇小说的完美收官之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