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演义”是一套跨世纪的书。首发式是在1990年初,媒体曾把它誉为“90年代第一套”。它的成功是时势造成的。
用演义方法写中国历史的最初念头,是逛书店见读者购买蔡东藩的《中国历代演义》引起的。想法有三:
一是觉得用演义写历史,这个方法挺好的。演义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文艺性,二是通俗性。自明朝到民国以来,这种书出版了不少。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个高峰。普通百姓可能对唐宗宋祖知之甚少,却没有不知道刘、关、张和白脸曹操的。说明演义对于传播历史知识的有效性。
第二个想法:读者购买《中国历代演义》,说明这类书有需要。当时有几家出版社重印这套书。它的特点是大而全,除上古、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没写,起于秦汉,止于民国(后四十回是许廑父补写),共十一本书,六百多万字,写了两千多年中国史,是蔡东藩一人用了十年时间,于1926年完成的。虽说是通俗演义,就史料搜集之广和研究之深而言,很有学术价值。
第三个想法:既然读者需要,我们可不可以搞一套新的中国通史演义?比如说:人家大而全,我们抓重点;人家叙事过繁或过简,我们繁简适度、详略得体;人家写帝王将相,我们需再加上各行各界,如此等等,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写法,各写各的就是了。还有,不要管人家写了多少年,我们就写五千年!
1985年2月,“五千年演义”选题正式立项。编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真不少,例如“五千年演义”是少儿读物还是成人读物?答案是青少年读物,但老幼皆宜;是历史读物还是文学读物?答案是文史结合的普及读物,可算是写史的纪实文学;怎样界定写名人、写大事?答案是以中学历史课本的知识范围为最低涵盖,扩充内容,全面反映中华五千年历史;观点不能与课本相悖,不搞争鸣。稿子上来以后,作者和编辑都够辛苦,每部书稿至少修改一遍,有的书稿甚至推倒重来。在编辑过程中,审读修改意见加起来有三四万字。作者们热情配合。原定全书两三年完成,结果历时五年,1989年底才正式出版。
社会效果怎样呢?用现在流行的广告语来说:一炮打响。“五千年演义”成了领导、专家、读者“三满意”的书。
首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满意。“五千年演义”1990年1月9日举行首发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等亲自到会。李鹏总理通过秘书打电话来说:“‘五千年演义’样书我已经收到了,我向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同志表示感谢,给大家拜个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处来信说:“听说这套书很受欢迎,非常高兴,希望你们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多出书,出好书,希望你们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读物,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一套书能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心里很暖。
其次是专家满意。印在本书前面有史学大家周谷城先生的题词,是专家的代表性意见。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著名史学家刘乃和教授在该书首发式上说:“‘五千年演义’浅中有深,称得上是一部新二十四史,它的出版有利于当代,也有利于后世……是一部爱国主义、宣传祖国历史的好书。”在“五千年演义”出版后的半年时间里,新华社等二十多家主流媒体发表了消息和评论。同时,也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读者满意。本文的开头已有例证。“五千年演义”曾一版再版。截至1997年,已经发行了21万套。书店的同志告诉我:许多读者是把“五千年演义”作为家庭必备的藏书来买的。一书在手,三代人可读,还能传辈,值啊!
这样一部工程性图书,上选题时就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拉的结果是考验了实力,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马儿壮大起来。当年全社上下从领导班子到员工,为编好、印好、发好“五千年演义”做了大量工作。从1990年至今,20年过去了,拉车的马换了几批了,车子还在跑,且跑得更好、更带劲,甚感欣慰。编委中有好几位不在了,我不知是该学老庄鼓盆而歌呢,还是为之惋惜,确是十分的怀念。我们对“五千年演义”的作者们始终怀着感激之心。再过20年,能不能有一套比“五千年演义”更加叫好又叫座的中国通史演义?我期盼着。本演义没有写到新中国成立,至今引以为憾。有人称编辑为“字匠”,字之匠者一辈子能编出一两套留得住的书,很是知足。“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五千年演义”能领风骚多少年,我不敢说,但如何编创以写信史为目的的文学作品,人们或许能记得我总结的八个字“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仅此而已啊!
“五千年演义”(共18册),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1月,总定价:7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