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用还原法解读毛泽东诗词

    ——兼谈范敬宜的国学观

    任国征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2月22日   15 版)

        著名新闻人和学者范敬宜先生于11月13日在北京溘然长逝。他曾在《总编辑手记》(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461页,以下简称手记)中写道:“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它的文字应当是最规范的。事实上人们也把它当作教科书。如果我们的文字经常出笑话,就会影响报纸的威信。”这也可以看作是范敬宜先生的国学观。在其国学观里,恰巧有关于毛泽东三篇诗词的精彩值班手记。

        1、如何理解“风物长宜放眼量”?人民日报1995年2月17日有篇文章标题是《放开眼量看彩票》。对此“值班手记”《学一点古诗词常识》中写道:“其实,毛主席诗里的‘放眼量’是放开眼界去观察(量)的意思。这个‘量’与‘牢骚太甚防肠断’的‘断’一样,属于动词,因此这个标题显然用错了。”(手记第462页)

        2、如何理解“雄关漫道”?人民日报1996年10月8日文章《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说:“如同遵义会议之后长征路上依然雄关漫道一样,在今天奔向21世纪的征程中,道路也不平坦。”对此“值班手记”《“漫道”并非“险道”》中写道:“‘漫道’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动词,意与‘莫道’‘休道’相似”。(手记第475页)

        3、如何理解“人间正道是沧桑”?范敬宜先生接着对1评论说“以前还发现有的文章把‘人间正道是沧桑’也理解错了。这里的‘正道’是‘正说是’的意思,并非与‘歪道’相对的‘正道’”“这都是由于不懂诗词用语常识造成的。”(手记第462页);对2评论说:“文革中有人(包括有的权威)把‘漫道’解释为险道,这是望文生义,正如经常把‘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正确道路解释成正确的道路,或与邪路相对的正路一样,以讹传讹,贻笑大方。”(手记第475页)

        这些值班手记很是简短精辟,发人深省。正如《总编辑手记》的“编辑后记”中说:“这些批语继承了中国古代笔记文体和读书眉批的传统,要言不烦,点到为止。‘手记’中所提到的思想和道理,几乎每一则都可以做成长篇论文。”现根据这个思路和意识将以上错误作以剖析和梳理。

        毛泽东1935年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确理解这句话要经过两个步骤:

        第一步:“漫道”的意思。《辞海》解释“漫”为“⑥莫;不要。如漫说;漫道。”《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漫道”为“莫说,不要讲。”“漫道”这在古诗里如唐朝王昌龄的《送裴图南》“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和宋朝陆游的《步至湖上寓小舟还舍》“漫道贫非病,谁知懒是真。”

        第二步:倒装句式,这是范敬宜先生没有提到的。我国古诗词为了满足诗词格律的要求,经常会倒装。“忆秦娥”词牌的“雄关”两句的格律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由于“漫道”都是去声,只有倒装才符合格律。经过分析这句意思是:莫看雄关像钢铁一样坚固,如今也要迈步从头跨越。

        其实,毛泽东1950年作的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和1961年作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中的“乱云飞渡仍从容”都是倒装句式,已被广泛关注。但以下两句还没有被人注意:

        一是,1949年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平起式”七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还原以后为“正道是人间沧桑”,“正道”作为动词,是“正说是”的意思。这是以前常见的文学语言,如周信芳在《鹿台恨》里比干的唱词“冤家对头桀与纣,正(倒)说是循环对流。”

        二是,1949年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首七律属于“宽对”(相对于工对),仅考虑意思即可。这个倒装句还原以后是:(为)防牢骚太盛(会)肠断,长宜放眼量风物。“量”是动词,是观察衡量之意。这种复杂的倒装句如白居易的七绝《长安闲住》“无人不怪长安住,何独朝朝暮暮闲。”

        范敬宜先生在《中华文化之光》(1996年8月出版)的序言中说:“我曾授业于近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门下,他知识的渊博,为海内外所公认,可是我听他晚年说过,中国的文化是座大花园,我们只是在墙外徘徊,略窥枝叶而已。他老人家尚且如此感叹,遑论其他。”斯人已逝,后辈在回顾范敬宜先生的国学观,不禁再次感叹他的学识渊博和虚怀若谷。作为有幸多次亲聆教诲的后生晚辈,以此文感恩并献给敬爱的范敬宜老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