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老师”与“老板”

    ——姚奠中、刘毓庆、郭万金国学三人谈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2月15日   15 版)
    姚奠中
    刘毓庆
    郭万金

        姚:前几天有位中年朋友来看我,谈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很担忧,说孩子负担太重,每晚写作业都要写到十点。大人不让写了,孩子还不干,说怕老师骂。看来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育因为直接关系到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关注的人比较多,大家的意见分歧也比较大。

        郭:社会对大学教育的批评恐怕更多。中小学学生虽然负担重,但有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所以也能接受这种现实。甚至除了要求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额外给孩子布置许多学习科目。大学就不同了。家长盼望孩子上大学,可是大学毕业了,工作却没有着落。学生对学校不满,教师为学生头疼,毕业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又叫喊缺乏人才,夹在中间的高校也是有苦难言。

        刘:因为我们是从事大学教育的,自然对大学教育最关注。我认为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价值观”传授的缺失。大学尤其如此。学生在报考大学前,考虑的多是学习什么专业,将来便于就业。大学考虑的是,办什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可以上升——因为就业率是考核学校的一项指标。而关于价值观传授的问题却没有人去考虑。中国古代大学教育,是要培养“化民成俗”、“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培养“君子”。“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工具,而现在更多的人考虑的是“工具性”,似乎“大学”变成各类工具性人才的制造厂,才算是满足了社会的要求。这种情况太令人担忧了。

        郭:对您说的这种情况我也深有同感,上中、小学时,家长总会叮嘱,到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但进入大学后,就很少有家长这样说了,更多的是说:好好学,学好本领将来好找工作。家长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做人,而是专业知识,是就业前的准备。所以有人说:大学是岗前培训部。

        姚:这都是过于功利的原故。“五四”时期陈独秀赞扬西洋教育注重职业,所教功课是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而批评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圣贤无用的幻想。这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现在看来,西洋式过于功利目的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好多学校开设专业,是什么热门开什么。大家都怀着功利目的,价值观问题自然就没有人考虑了。我们提倡国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传授价值观的角度考虑的。宋代理学家,好多人都办书院。为什么要办?当时也是出现了教育功利化的情况,即朱熹所说的,“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国学、太学教人诗文经义,目的是考取功名,去做官发财。理学家则是要教人变化气质,是要“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他们是以传授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价值观。

        刘:陈独秀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是“圣贤无用之幻想”,这在当时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今天看来,“圣贤”教育正是关于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大学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的智慧储存的地方,是社会的“大脑”。这大脑本应该充分利用人类积累的智慧,指导人类走向健康发展的方向。可是现在这“大脑”却被功利冲昏了,基本失去了对人类未来筹划的能力,只是跟着社会走。美其名曰是“为社会服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见利忘义”。

        郭:“价值观”的问题,直接关系的是道德教育问题。虽然有些学校也开道德品质教育课,但只留于形式,老师没有信心,学生没有兴趣。因为课程被政治化了,道德修养问题被淡化了。我们给学生做鉴定,填政审表,往往是用一些套语代替了道德品质鉴定,如“该同学积极要求进步”之类的空话,反复抄录,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而所谓“积极要求进步”,便成了要求入党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观”变成了“政治观”,“是非标准”也变成了“政治问题”。只要是“积极要求入党”,便是“是”,“道德品质”一关也就过了。

        刘:用“政治思想”代替“价值观”教育,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但由此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中国传统的美德失去了,西方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那一套行为被合理化了。在大学校园里,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许多硕士生、博士生都管自己的导师叫“老板”。“老师”怎么变成“老板”了?这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郭:这完全是西方的观念造成的。因为老师有课题,就等于是承揽着工程,掌握着经费。而学生是为老师干活的,就像是打工者。“老板出钱我干活”,在西方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观念下,师生之间的情义完全没有了,变成了赤裸裸的经济关系。本来“师道尊严”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老师承担着教育学生成人的职责,而学生应该对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表示尊重。可是现在谁要是讲师道尊严,反而受到批判。我看到过一则消息:学生和老师发生了冲突,学生对老师说:“你是服务者,我是来接受服务的。我交了学费的,你就应该对我微笑服务。”

        刘:我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一位老师请了一个学期的病假,她的那门课只好调整到下一学期。两个学生就找上门了,说:“我们交了学费,原定要开的课就应该开,老师病了你们可以雇别人,停开就是不对!”真让人哭笑不得。还有,我给学生布置《诗经》作业,其中有部分工作是录入《诗经》文献,以作句读练习。一个学生就问我给多少钱?我很不客气地批评了他说:“你学习,还要我付报酬吗?”这学生后来表现还很不错。他之所以要提钱的事,是因为他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认为我是给老师干活,老师就该给我钱。而没有考虑到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更没有考虑到老师为了自己的学习以及论文花费的心血。现在好多学校都规定:老师没有课题经费,不允许带研究生。甚至还具体到:文科课题经费5万元以上,理科10万以上,才能带研究生。而且要求老师负担博士生的费用。这其实是在认可师生间的关系就是“老板与雇用工”的关系。“雇用工”给你干了活,你就应该付钱。在这种关系中,师生间的情义变得淡漠了,于是从网上看到了一些学校学生骂老师、学生炒老师鱿鱼的信息。

        姚:看来这与朱熹当日说的情况差不多:“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老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材,老板则是工商业的业主,任务是雇工人干活赢利。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学生称老师“老板”,这应该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学生自己把自己看作了打工仔,二是老师本身失去了老师的职责,以剥削学生的劳动力来获取利益。我就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到期了不让毕业,目的是让学生给自己干活。这样,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这不能不令人担忧。以前讲“尊师重道”,“尊师”是因为“重道”,老师是“道”的担当者与传授者,现在一些老师失去了“道”,以“老板”的身份出现在了学生面前,这也就难怪学生要叫老板了。正人先正己,老师首先应该为人师表,才好要求学生。听说你让研究生举行拜师仪式,有这回事吗?

        刘:让老师这么问,真不好意思。在您面前谈这问题,更是不好意思。不过只能向老师坦白了。我是想用这种方式,修复传统的师生关系。通过这种仪式,让双方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给他们定下了入门规约,是参照您办“菿汉国学讲习班”时的教条制定的。您手拟的教条是:“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我定的规约其中有:“以修己为本,消除不文明与不仁义行为;以天下为怀,遏制利己主义与本位主义;以博学为知,务求好学多问且日有所进;以用世为归,做好社会定位与学术定位。”同时我还要求他们“尊师爱友,见诸行动;每周汇报,不能敷衍;师生答问,要有记录;学成毕业,交回‘学记’。”感到这样做还是有些作用的。

        郭:北京就有人问我:听说你们刘老师让学生拜师,还要让叩头?这事一传就传歪了,反映了人们对这种行为不理解。大学教育“价值观”的缺失,不只是道德出问题,同时学生的精神境界、人格修养、理想抱负、学习目的等多个方面都可能出问题。老师们提出“正己为本”、“修己为本”,这确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教育,就是从修身做起的。当年张君励办民族文化书院,所列举的德性纲目有三大项,第一项便是“立己”。看来从自己做起是非常重要的。

        刘:我们做老师的首先应该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有一种救世情怀。顾炎武曾经说过:“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学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否则一味在利益的驱动下听其摆布,我们真难想像由此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