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菁霞)“自从有了孔夫子网和其他类似的网站,我们就有了一个更为便捷的平台来进行搜集资料。这七年来,我非常受益于孔夫子网。每次开始做一个新课题的时候,首先就会在孔夫子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在近日孔夫子旧书网抢救国宝志愿者俱乐部主办的“抢救国宝文化、弘扬志愿精神”座谈会上,作家、学者李辉感慨高科技的平台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和李辉一样,北大中文系教授夏晓虹既是会员,同时也是抢救国宝志愿者俱乐部的顾问,因为长期致力于梁启超研究,去年拍卖的胡适信件中,她最为关注梁启超写给胡适的那批信。“如果没有这些资料的发现,学者没有机会看到的话,那我们的研究也很难做得好。”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胡从经表示对文化遗产保卫者的敬意。“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但历代以来,文化的破坏也很厉害。”
“从一开始,孔夫子旧书网就是由一群爱书的志愿者们,借助互联网,自发地采用俱乐部的形式,在大家的扶持、帮助下,一路走来的。”志愿者俱乐部成员代表王恒申说。自创立以来,孔夫子旧书网初步探索出一条,促进市场发展的草根经济模式,大量珍贵的古籍、善本、名人信札等文化遗产得以从废纸堆里保存下来,延伸、弥补了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外延,为众多学者、教授、研究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依据,丰富了民间收藏的范围与种类。
据统计,目前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有4000多家书店、书摊是由下岗工人和进城农民工经营,很多卖家都曾有过进城务工、下岗再就业的经历,以及相当一部分的“破烂王”。抢救了大批文化遗产的同时,这些原本处于社会边缘的网店店主们也实现了温饱无忧,其中一些佼佼者甚至已成为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在物质财富提升的同时,他们也耳濡目染,逐步地由白丁被熏陶成为拥有渊博知识的文化人,一张口就可以对古籍、善本知识,以及中国文化发展史娓娓道来,人生境界获得了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