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越具体,回答越省力
问的问题越具体,回答的人越省力。回答的人越省力,他就越有力气和你聊下去。
“你喜欢去什么样的国家旅行?”比不上“你旅行时有被骗过钱吗?”
“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比不上“你喜欢王力宏那样的男人吗?”
因为,问问题,最好有“退路”,也就是说,就算对方回答“没有被骗过钱”或者“对王力宏那型的男人没有感觉”的时候,你自己应该也有些相关的有趣的事可以讲,要不然,你的问题就应该是其他你有话可说的题目。如果你也没被骗过钱,那你比较适合改问:“你旅行时会乱买东西”或“有没有搭错车过”等等你自己也有故事可说的题目。
至于“喜欢什么样的国家、男生、衣服……”这种题目,其实也很不错,起码是很友善、也很安全的问题,但这类问题需要对方做一番归纳整理的工作,有点费对方的脑力。万一对方不擅于归纳整理,或刚好没力气动脑筋时,她可能就会回答: “我也不知道耶”或者“都好啊”这类较扫兴的答案。
我建议的发问方式,可以是先问两三个像是非题或选择题的具体问题,把对方有兴趣聊的范围给摸索出来,再用申论题往下问。
比方说,先用是非题,探出来古古觉得某政治人物很迷人,那就可以知道她的路数应该不是迷王力宏、强尼戴普等偶像的。
聊天,如果一开始就制造出双方都很想讲话的气氛,对方就会有“怎么跟你有说不完的话?”“和你谈天好轻松!”这种感受。
这种感受,有时是天时地利人和,有时是对方在讲客气话哄你(尤其如果你是去酒店或牛郎店花钱买聊天的话)。而最可靠的,是靠你自己暗暗掌控、制造出这样的感受。
被你的问题所引导的人,其实不太会察觉你在掌控什么,因为气氛很愉快,他脑中就不会有警铃响起。别人这样对我的时候,我脑中也不会响警铃,因为人都想找到知己,人都想被了解,每次愉快的谈天,都像灵魂被按摩过一样,会让你以为“终于遇到知己”了。
当然很可惜的是,知己有时只是一个有明确目的,要利用你的人。当地图整卷摊开而匕首出现时,你难免觉得被泼一盆冰水。十年不见的老同学,和你讲了十次愉快的电话之后,终于告诉你,希望你买她推荐的保养品,成为她在直销公司的下线。这时,我建议你:开朗看待这件事。你男友陪你聊天三百次、逛街里程累积八百公里,还不就是为了:把你弄到手?
聊天时,都想聊自己
古古和阿男即使是在最亲密、最如胶似漆的时候,很遗憾,他们也仍然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是世界的真相: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阿男在投资上踩到地雷,惨赔五十万的那个晚上,如果古古正在因为月经来而整晚肚子痛的话,那么,不管他们两人多么努力地关心对方,真正最让他们痛苦的,仍然是他们各自的痛处:阿男的五十万、古古的肚子。
讲这个不是为了对情侣们泼冷水,而是做个简单的提醒:聊天时,每个人都想聊自己的感觉。
当你在东指西划地大谈:“厚!昨天晚上我夹着鲨鱼夹去倒垃圾的时候,我前男友开车经过我面前耶!靠!我额头刚好长了两颗大痘痘……*# @&#*……”
当你这样废话连篇,而你对面的人,却认真地睁着眼睛看着你,专注而关心的时候,你真的会觉得这个人是你最好的朋友,是你最想倾吐心事的对象,是地球上最可依靠在上面垂泪的一双肩膀……
这个看似很专心听你说话的人,嗯,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你最好的朋友,但她无疑是你“最上道”的朋友。
她专注地望着你时,天晓得她心里在想些什么?!她可能望着你的嘴,想着“嘴巴一直动,好像我养的金鱼喔……上排牙齿有披萨的菜渣耶……她讲的那个前男友不是长得像猪吗?……”
处于这个状态的她,实在不太像什么“地球上最可靠的一双肩膀”,但你会喜欢她,这是一定的。
所以,反过来,当你自己想要被别人喜欢的时候,你只要把别人放在你自己的位置上来想,那就轮到你来扮演这个“最上道”的朋友了。
扮演这样一个朋友,最高原则非常简单:
“尽量别让自己说出‘我’字。”
听起来很容易,但你可以试试看,跟朋友聊天十分钟,不要说出“我”字。
对,就是不要说出“我”字。每次想说“我”字时,都改成“你”字或“他”字。
你会发现这十分钟里面,本来不断说着“我昨天……”“我觉得……”“我买了……”这些句子的自己,忽然变成一个不断把话题丢给对方、让对方畅所欲言的、超级上道的人!
也许你会说,你又不是在陪酒,又不是在牛郎店上班,为什么要让对方畅所欲言,而不是让自己畅所欲言,答案很简单,你的朋友们,也不是在陪酒、做牛郎啊,他们凭什么要永远让你畅所欲言?
问题很尖锐,倒推回三步
小戈的老同学,最近一直来借钱,每次见面时,小戈都觉得对方的眼神古怪,整个人都和以往不同。小戈判断对方在吸毒,但这样问一方面很尖锐,一方面应该也得不到对方诚实的回答。
如果问题这么尖锐,可以试着把心里假设的事,倒推回去两三步来问。比方说,小戈假设对方在吸毒,倒推回去两三步:吸毒是因为不快乐吗,不快乐是因为离婚吗?如果小戈是这样倒推的,那他可能可以先问对方:“离婚以后,是不是过得很痛苦?”这个问题听起来很柔和,是朋友会问的问题,比较不像“你是在吸毒吗?”这种问题,太像审判者或警察问的问题,指责意味太强了。
如果小戈的推论大体正确,他的老同学真的离婚以后,心情很痛苦,为了逃避痛苦,躲进了吸毒的世界,那在这时再问到“所以你在吸毒?”这样的问题,对方就不会那么难以承受,他知道你是关心,而不是在审问。
说实话,如果你不是那种老是认为“我才是正常人”“我才是社会的中坚”的人,就不会理所当然地永远用充满优越感的轻蔑态度去看待辍学的人、上瘾的人、脆弱的人,也就不会太粗鲁地直接质问别人某些尖锐的问题,而是会采用谈话的方式,来试着了解对方的处境。
另外,在公事上,必须问出尖锐的问题时,我建议拿“抽象的第三方”来当替死鬼。
比方说,老板做出了很蠢的决定,你想提醒老板这个决定很蠢,你就可以把你要问的问题,推给老板“比较没辄”的第三方势力。例如:“老板,全省的经销商他们叫我来请问您,如果您海报印这么大,他们要贴在哪里?”这类的问法。
我访问过一堆大官,当我要问这些大官某些尖锐的问题,比方说贪污的传闻、性骚扰丑闻等等,我也会抬出这种“第三方势力”来提醒受访的大官,例如:“您就任即将满三年了,媒体记者们在报道您的政绩时,恐怕也一定会提到,一直都没有得到您亲口澄清的,有关两年前的那则收贿事件的传闻……”
还有一种说法,可以尽量把对方听来刺耳的,有审判味道的字眼,改成用一些“具体的陈述”,例如:“蔡教授,同事都在传你的论文是抄袭的……”可以改成:“蔡教授,我们收到这份英国的学术期刊,上面这篇论文,跟你上个月发表的那篇,内容上重叠的部分,大概有五千字……”
虽然用字比较多,但也显得比较具体,不像是直接指责对方,而是要求对方就事论事。
问题也许尖锐,但并非出于恶意。什么都不问,放给它烂,让老板毫无准备地被全省经销商嘲笑,让教授在网络上被骂到狗血淋头完全溃不成军,让官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陶醉、像金鱼活在漂满自己排泄物的金鱼缸里面,一直吃进去再拉出来,这才是懒得管你去死的冷漠吧。
人生难免出现尖锐的问题。逃得过就逃,这是我们的天性,但逃不过的话,就处理吧。
适度的挑衅让谈话热络
古古有个同学,是墙头草的化身,不管别人说什么,她都说好。明明是戴金镯子的欧巴桑,发疯穿了整套英国女王才穿的粉蓝套装加粉蓝帽子,她也称赞有品位;明明不该骑上人行道的脚踏车叮咚叫她让路,她也乖乖让路;明明节奏慢到让人以为是放映机卡在定格上的大烂片,她也说其实还不错呀;明明就应该坐牢坐到就算头上长出灵芝来都不够久的大坏蛋,她也说得出他其实也蛮可怜。
也许有人以为这种像鼻涕虫一样的滥好人,是很好的谈话咖(谈话对象),因为她永远不会唱反调、应该跟谁都聊得来。事实上呢,根本没有人想跟她讲话。跟这样的人讲话,就像对着墙壁练习挥网球拍一样,如果你是想苦练“如何靠自己一个人完成一百场谈话”,那她倒是很好的练习对象。
你看每一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台下前两排坐的全是好莱坞的风云人物,平常一呼百诺、喊水会结冻,可是每年典礼的主持人,一定会挑当年最红的两三位来开点恶作剧的小玩笑,说他们整形整到这场戏跟上场都不连戏啦、离婚付的赡养费比演过最热卖的电影的票房还要高啦,这类当事人苦笑、但全场大乐的玩笑话。这时主持人尺度的拿捏确实微妙,但无论如何,奥斯卡是不会请一位对全场贵宾歌功颂德、唯命是从的人来主持的,因为那样的典礼一定是沉闷的,像坐在网球场边看一个选手跟一面墙壁对打一样沉闷。
适度的挑衅,绝对能让谈话热络。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被探讨,而不是被一个完全没原则的人敷衍了事地点头称是,应付过去。
“陌生的富豪,向一对缺钱的年轻夫妻提出条件:一千万,丈夫把妻子让给富豪一个夜晚,接受,还是不接受?”像这样的电影故事,大家讨论起来,就会显现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价值观。“世界末日来临时,有一艘救命的大船可以搭载三十万人,你觉得凭你应该拿到一张上船的票吗?”
这些问题,如果真的要面对,实在很考验人。还好,愿意花一千万买一夜的富豪不易遇见;还好,不必等到世界末日,人生也早已充满各种三灾六难,说不定拿到船票的那一刻,你马上心肌梗死呢!但这类很直接的问题,很能激发大家参与。至于气氛是否愉快,会不会演变成太剧烈的争论,那是要走着瞧的,但比起老是聊艺人的八卦或哪家店在打折这类话题起码能够增进对自身以及对朋友想法的进一步了解。
有个小小的提醒:如果你很坚持你愿意为一千万出让尊夫人一夜,留神回府之后,尊夫人罚你睡沙发五夜。
(本文摘自《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蔡康永著,沈阳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