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忆先师李宗侗先生

    许倬云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1月24日   07 版)

        先师高阳李玄伯先生(讳宗侗),是我国第一位兼跨古代史与文化人类学的学者。他十八岁负笈法国,入里昂大学读书,又在巴黎大学深造。1924年返国执教于北京大学及中法大学。当时法国的古史专家古朗士,将民俗学知识引用于希腊古代史,获得丰硕成果。玄伯师借用这一种研究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现象,为中国古史研究新辟了蹊径,例如他从寒食易火的风俗,与古人崇拜“火”的观念中,取得民俗信仰的新解。

        玄伯师的另一贡献,则是对于古代姓氏字源的研究。当时的民族学,于“图腾”一词,极多解释。玄伯师虽然也用图腾观念,考察“姓”的本质,他实际着力之处,则是古文字学、语音学与古代地理各方面的综合整理。根据古代族姓分合,得到合理的解释。在这一工作的另一层面,则是“姓”与“氏”的结构与相应的功能,玄伯师在这一重要课题,厘清了不少自古相传的误解,同时,他对性、姓、命、祖、祖之所自出……等名词的阐释,都有精辟的见解,为这些抽象的名词找到了古代的原义。

        古代史是玄伯师早期研究工作的重点,除古代史以外,他在中国史学史的领域也有着全盘的考察,将各种历史的体例及其演变,理清了其特质与来龙去脉。他的《中国史学史》,纲举目张,对于中国各种史籍的特质与演变的谱系,均有交代,至今我们还未有更为完整的著作足以取代他的大作。

        玄伯师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是同光间的名臣李鸿藻,帝师宰相,一时人望。家学渊源,于晚清历史,见闻渊博,是以玄伯师研究清史,常有一般学者未能想到的观点。他家藏资料十分宏富,在治史的同时,也常常兼论一些珍本典籍的传承,毋宁说在版本学的领域,也有不少贡献。高阳相国是北方士大夫的领袖,政治立场比较保守;李鸿章则是洋务运动的领袖。高阳合肥,虽不同气,但是,玄伯师对李鸿章主持中俄交涉的过程,有极为细密的研究,其论人论事,一秉史家的公正,并不因先人的爱憎而有偏颇。

        玄伯师于1926至1933年担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秘书长,当时接收清宫文物,一切皆属创举,并无前例可循。玄伯师尽心尽力,规划博物馆体制,巨细靡遗。那时北方的国民党领袖李石曾是玄伯师的叔父,与另一领袖张人杰之间,颇有权力之争。由此而与故宫盗宝案的冤案,玄伯师受池鱼之殃,因此离开故宫。这一冤案,凡知道当时情形者,都为玄伯师抱屈。然而玄伯师从未为自己辩白。数十年后,我们在玄伯师课后侍座时,有同学请问此事始末,先师还是淡然一句:“事已过去,也不必再论那些人的是非了。”故宫文物南迁,先师任上,已经着手。这一宝藏能够未经劫难,先师于有功焉。1948年,故宫文物迁运台湾,先师又协助清点整理,设立故宫博物院,安顿国宝。其间玄伯师、李济之师二人均出力不少。在先师遗著中,亦有论述故宫的文章,玄伯师行文叙事,却未有丝毫谈到自己的劳苦,也未对于昔日冤案有所辩白。玄伯师为人忠厚宽容,于儒家恕道,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至堪钦佩!

        玄伯师另有一事,鲜为人知。七七抗战前夕,北京已风声鹤唳,当时北平图书馆决定将庋藏珍本南运上海,这批图书到沪后即寄存在玄伯师法租界住宅的车库内。抗战时,上海已成孤岛,即使租界也难以久峙,政府遂决定将这批珍本运送美国。当时负责押运北馆图书的钱存训先生,会同潜往敌后处理此事的蒋慰堂先生,遂将这批图书交外轮运送美国寄存国会图书馆。二次大战结束,内战又起,北馆图书仍存美国,在台湾稍为安定后,北馆珍本才运到台北,寄放在“中央图书馆”。我记得,玄伯师与慰堂先生在闻知北馆图书即将运回之时,两老四手紧握,感慨系之。参与此事的学界人士,今日已只有钱先生了!玄伯师保护国宝之功,也当记在此处,使这段历史,不至湮没。

        我从台大二年级,即在先师指导下学习中国上古史,三年本科,三年硕士班,均承先师耳提面命、督责教导,有时为了额外指导,先师还派自用三轮车,接我到寓所加班讲课;大学毕业,先师努力张罗,想送我去法国读书,同时又与沈师刚伯先生,说服“教育部”,在台大设立文科研究所,使得在台修读硕士课程。两事同时进行,而文科研究所事,很快即已核定,我遂得留在台大,继续于先师指导下读书。那三年的时光,是我一生学习生涯中,十分怀念的一段岁月。我终身以中国上古史为专业,前后教导我的老师,都对我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从玄伯师的时间最长,负恩也最深。今日我也已七十七岁,但那一段师生情谊,大小事项,仍一一如在目前。师恩深重,难以回报,唯有将跟随先师耳濡目染的做人问学原则,也转授于自己的学生。

        (本文为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宗侗著作集》序言,发表时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