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二十年前,我撰写过一篇题为《香草爱情》的散文,结尾是这样的:
“初春的早晨,我路过郊外的一片茶园。茶蓬盖在薄雾之下,犹如老僧入定,丝毫不动。叶子湿漉漉的,老叶闪着铁色,嫩芽风采可人。倏地,我被脚后的一声鸟啼惊住脚步,我转过身,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株圆融的茶蓬梢头在微微地颤抖。我惊喜,蹲下,我要等待那藏在茶蓬深处的鸟儿婉转。我等待,生活却沉默了。久久之后,我重新站起,走上我潮湿的老路,走远了……突然,又一声迷人的动人的蛊惑人心的啼歌。我于刹那间回转——什么也没有,只有一片茶园,茶园中那梢头的微乎其微的颤抖。那是一株茶的心儿在呼唤,那是一株茶的灵魂的吟唱,那是一株茶的爱情——我要不要回去呢?
那是一株茶的爱情,我终于还是回去了。”
从事茶文化研究和教育的事业,是一件极有意义之事,其中发现,与我在一个团队中工作的,女性的人数比例竟然大大高于男性,而在日常关于茶艺的演绎事项中,女性绰约的倩影也日益摇曳在茶席盏桌之间。就这样,品茶读女人,女性与茶之间的关系,便渐渐成为我们集中思考研究的问题。
细细数来,中外历史上的著名茶人,在古代社会,顶尖级的似乎依然由男性占据,譬如中国有陆羽而日本有荣西。历朝历代的饮茶集团中,多以男人为主,偶有女性参与其中,亦不过是点缀,比如陆羽的周围围绕着一大群品茶精英,而女性则只有李冶一位;日本千利休的茶道继承者有众多的后代和弟子,其性别亦无一不是男子。
然而在民间,以女性为主的茶会活动是一直就存在的,随着时代的演进,各阶层女性参与事茶、品茶的机遇越来越多。近代以来,日本女性事茶,几种风尚,以至于在日本,形成了这样一种文化评价,只有习修过茶道的女性才具备了嫁入上流社会人家的资格。而中国这样的饮茶大国,女性也越来越和英国女性一样,成为茶会的当然主人。
女性与茶之间的关系,至少可以视为两大方面:一是茶与女性之间直接发生的关系;二是作为事茶者的女性面对的茶的各个领域,诸如茶与其余人群、包括孩子、病人、男人之间的诸多关系,茶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感兴趣而予以关注的。讨论、展示以及传播茶与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这种演进的关系,正是我们的立意所在。
这部有关茶与女人的随笔记,是我们这个茶文化团队集体打造而成的作品,而通过漫谈式的随笔方式,配以图片,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加以趣味化,更是文学与茶文化的双重探讨。当然,仅仅有茶文化作为知识背景,是远远不够的,我作为女性,扪心自问,自己对自己的性别究竟有着怎么样的认识呢?这种认识的深浅,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茶与女性之间关系探讨的深浅。另外,作为一部以随笔作为体例的茶文化普及读物,文字的文学性亦是我们追求而又远远没有达到的目标,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努力与实践。
性别与茶,尤其是女性与茶,实在是一个大有深意的课题,追溯起来,我为什么会以一个专业作家的身份而走到茶学教育领域里去了呢?想必,还是和多年前路过的那条茶之路有关吧。这就好比您品了一杯不知名的茶,此茶优劣如何未知,只觉品后阵阵回甘令人口舌生香,那回味竟然就印记在身心的深处,多年以后,依旧反复辗转,不能离去。如此,您便可以判断,这盏茶一定是好的,因为好茶的最终标志就是具有回甘。这就如有意义的生活一样,如果它总是萦绕在您的心里,让您回味时泛起丝丝甜意,那么,它就是您一生值得经历的生活。
或者,更深一步想,或许正因为自家本是个女子,对茶更有一番无法言说的默契吧。那时青春红颜,若非女子,也许就未必听得到那一株茶的歌唱,感受得到一株茶的爱情,更不会蹲下来等待,给自己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反思:我是回去,还是不回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