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里,写过这样的话语:“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赵启光认为,老子就当时的社会问题开出的这味“药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
“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人和人的和谐,这没问题,人和自然的和谐呢,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和谐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在近日举行的“重新发现老子”主题讲座暨《老子天下第一》新书首发式上,美国卡尔顿学院终身教授赵启光针对当前道德人心等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赵启光感叹,在种种压力下,大家还要装好汉,装淑女,欺天乎?自欺乎?
十几年来,赵启光在美国大学里给学生讲述老子,近几年又开始在国内的电视媒体上开讲老子思想与道家文化。他从日常生活切入,以中西比较的视野,辅之以生动新颖的故事,带领学生和听众们进入老子深邃的思想宝库,并试图找出“医治”现代问题的良方。
与高深的理论研究不同,赵启光将自己定位为“应用型道家”。“我的任务是发现老子和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地方,将老子向大众推广,使其思想发扬光大”。他提倡回归自然,人到大自然中去得到精神的洗礼。保护环境,全民健身,太极拳,气功,甚至散步、游泳都是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
“中国人太不注意自己的灵魂了”
读书报:您今年出了英文版的《无为无不为,画讲新道家》(Do Nothing and Do Everything: An Illiustrated New Taoism),这次在北大社推出《老子天下第一》,都是谈的老子。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普遍处于焦虑和浮躁之中。宣扬老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当下有什么样的作用?
赵启光:作用太大了!首先,现在我们很多人不知足,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现在很多人都只是进入了这句话的前半截,忘了后半截——导致了知人,但不自知,胜人,但不自胜的结果。老子接着说,“知足者富”,可我们现在鼓励的是不知足,是无限积累,老子还接着加了一句,“强行有志”,迎着困难而上的人是有志气的人。看来老子是积极的,他反对的是焦虑、浮躁与贪婪。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儿老子提出了长寿的健康哲学,只要找对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战胜人生的焦虑、病痛和死亡。
读书报:马可·波罗说“中国人太不注意自己的灵魂了”,我们今天很多的社会问题,包括人们的精神状态,是不是和“不注意灵魂”有某种因果关系?
赵启光:有关系。元朝时期马可·波罗说的这个问题,今天仍然存在。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当然今天我也不是说以道家哲学代宗教,但道家起码是一种超脱现实的观念,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而非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衡量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不是单靠经济指数,精神层面、艺术层面的都应该有。虽然老百姓谈道家谈得不是那么高,那么抽象,但一样对精神的升华有作用。所以,要提倡多读书,多欣赏欣赏自然,多散散步,多锻炼锻炼身体。儒家喜聚不喜散,大家都聚在一块,一开始说起话来就走不了了,互相帮助也好,依赖也好,大家在一起缠得死死的,人和人之间没有一种可进可退,可松可紧的和谐的关系。一个人在沉静中才能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读书报:那是不是可以反过来这样理解,中国主流的儒家文化没有或是忽略了人的精神需求?
赵启光:可以这么说。儒家偶尔也会谈一点精神,但大多时候讲的都是现实的东西,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讲君臣讲家庭讲父子等等。孔子自己也知道这些,他自己也说过老子是飞翔于另一个世界的龙。马可波罗说中国人太不注意自己的灵魂了,他是和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信仰相比之下说的这句话。我不是说一定要有宗教,但人需要有一种高尚的情操,对生死,对人生,对美,应该有一个比物质利益更高一点的角度来观照。不要把积累财富看成是人生唯一的事情,现在的社会风气是挣了钱就好,胡乱花,挣不了钱就生气、就纠结、就郁闷。好像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这样一个全民追求财富到如此地步的时代。
读书报:儒道两家都有讲到水的地方,非常有意思。孔子站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锲而不舍的奋进,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明的是道家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境界。这个感性的细节体现了儒道两家人生哲学的不同。
赵启光:儒道两家人生哲学的不同点在于,儒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件事做不成我还是要去做,甚至一辈子都是如此。老子是知其可为而不为,“知其雄,守其雌”。如果说和谐的话,孔子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老子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谐,内心的和谐。三种和谐中,老子占了三分之二。这么说并不是要贬低孔子,因为现在只抬高孔子一人,我只是想矫正一下而已。
国学热其实是儒学热
读书报: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大家一谈起国学,主要指的儒家,道家的声音非常微弱。
赵启光:对。当前的国学热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学没有普及到老百姓那儿去,大家只是听听热闹而已;第二,国学热其实是儒学热,全部强调的儒家,其实我们的文化里并不是儒家一家,欧洲的文艺复兴也不是单讲亚里士多德或柏拉图。曾几何时,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一个人的?孔子自己其实很谦虚,楚狂接舆骂他,他还很高兴,接受别人的批评。后来历代就不许批评孔子,独尊儒术。这是对儒家的破坏,因为一独尊就会自我消亡。儒家本是百家齐放的产物,孔子本对其他思想一向宽容,后来百家齐放变成了一枝独秀,责任在董仲舒、汉武帝,与孔夫子无关。孔子宽容并赞赏批评自己的狂人、路人和隐士,对别的思想有论战、有尊敬而无压制排斥。但儒家发展壮大以后,汉朝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对宽容博大儒家精神的偏离,其对儒家的危害不亚于焚书坑儒。要想否认一种学说无非两种办法,一是埋入地下,如秦始皇所为;一是捧到天上,如董仲舒所为。
读书报:您认为当前对孔子强调过分了,所以要特意提出老子来。那怎样才能将老子的地位提升上去呢?
赵启光:第一,我们要推进一种新道家,这新道家首先从大家读老子开始。第二,可以通过学者做老子思想的阐释工作,就像讲孔子一样,解读老子的经典,树立儒道互补的思想。第三,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微不是完全靠语言来表述的,我们可以通过艺术,通过回归自然理解道家,人到大自然中去得到精神的洗礼。保护环境也是道家对自然的尊重。第四,全民健身也是一种道家养生理念。太极拳、气功,甚至散步、游泳都是符合道家思想的。第五,政治层面上,胡锦涛主席也提出不折腾,这其实也是一种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所以,政策制定方面也可以从道家上吸收一些智慧,但更多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从道家那里吸收营养。第六,提升老子的地位不是原地打转,而是把道家思想和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相结合,比如量子力学就和道家很多地方相通。
读书报:作为儒道释文化中的一支,与另外两家相比,您如何评价老子思想的普世价值?
赵启光:老子思想的普世价值非常大,体现了很多民间的智慧,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都是一种民间智慧的结晶。老子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民间很多东西都跟老子有关系。在这点上来说,老子有其普世价值。他不是代表某一个阶层的利益,而是通过观察自然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中,老子谈到的这些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所以不光是中国,它对世界也具有普世价值。西方人接触过道家的人对道家的理解不亚于我们,如果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道家可能是重要的一支,因为接受起来更快更容易一些。我们不是要重复历史上的道家,而是要和现实结合创立有世界性的新道家。
老子是属于全世界的
读书报:您最早是在电视上讲老子,现在又以图书的形式来呈现,先秦的思想家很多,您为什么会选择老子,是因为早年对老子的偏爱,还是另有原因?
赵启光:原因很多。首先,老子学说比较完整,后来又有很多的继承人,如庄子,列子等等,是和儒家一以贯之地并行的传统。墨家也很好,但它的继承人比较少,没有传下来。法家我本人不太赞成(其实法家也是从道家来的)。选择老子,的确有我个人的偏爱,我觉得道家是对儒家一个强有力的制衡,对人生有它独特的阐释。另外,它终究是中国贯穿到现在的一个强大的思想线索,虽然没有像儒家那样成为显学,但至今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之一。此外,佛家进入中国以后,也在吸收中华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我认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要建立在春秋文化复兴的基础上,要靠儒道两家,当然其他的如墨家、法家等我们也要尊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方向。今天的思想创新,还是必须以那个时代为基点。所以,如果我们有一个综合、宽容的态度,中华民族就会出现一个欣欣向荣的面貌。
读书报:与国内其他人不同,您讲老子有一个跨文化的角度和视野。在中美两国讲老子,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受众,您个人的感受是怎样的?
赵启光:我在美国课堂上讲老子,学生非常有兴趣。相比之下,国内青年人对老子的热情和兴趣并没有美国的青年人那么高。换句话说,我们的青年人和老子的距离与美国的青年人相比要远一些。虽然美国人多数不知道道家,但听过道家以后他的感悟不比中国人少。这也说明老子是属于全世界的,并不仅仅属于中国人。就像释迦牟尼、马克思不仅仅属于印度和德国一样。
比如说,我在美国道家课上教太极拳,全班学生都积极学,但在中国,却不见得学生都想学,他还想玩游戏机,他还想去看NBA那些西方的东西,而西方人看自己的东西看腻了,他看中国的东西很新鲜,这就是文化大交换。中国人吃汉堡,美国人吃包子,文化本来就是流动的,现在风流水转,也许道家从国外开始复兴了。说不定哪天有人说老子是他们国家的人,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去了,大家才看到老子是国宝。这叫墙里开花墙外香,自己不当宝贝,别人把它当宝贝。
读书报:孔子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有翻译,建有孔子学院,老子在国外的传播情况是怎样的?
赵启光:一般人不太知道老子,因为宣传得少。知道孔子的人很多。在美国,有些人一提起孔子来,马上和中国文化联系起来。也有些人不知道孔子真的说过的话,什么事都扯上孔子。比如美国有个笑话说孔子说:“在汽车前面跑的人会被压死,在汽车后面跑的人会被尾气薰死”。(Man who runs in front of car gets tired. Man who runs behind car gets exhausted)从英文看,这话很巧妙,因为tired 是被轮子压,又是累的意思,exhausted是被尾气熏, 也是累的意思。因为这句英语太聪明了,所以只有孔子能说,于是孔子既懂英语又知道汽车轮胎和尾气的危害。这说明孔子在西方影响巨大,我认为这是大好事。但还是有一部分文化人知道老子和孔子的区别。我在美国课堂上有过统计,把老子和孔子的著作放在桌子上,我问学生更喜欢谁,大多数人都回答喜欢老子,只有少数人选了孔子。他们认为孔子似乎讲成功,讲关系,讲稳定,讲社会地位,老子似乎讲超脱,讲无为,讲知足,讲超越常规。
要说名气的话还是孔子大,如果外国人同时看孔子和老子的书,我想看老子收获会更大一些,喜欢老子的人也会更多一些。孔子是伦理学家,讲人生道理,老子是哲学家。孔子其实是诗人,句句铿锵有力,翻译成外文成了普通的大道理,而老子翻译成外文失掉原文中的精妙少些,可以把人引入缥缈神秘的境界。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话,我认为老子的潜力更大一点。
“我是应用道家”
读书报:老子的学术研究,比较权威的有陈鼓应和任继愈等诸位先生,陈先生是西方学术的那套思维,任先生用的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您怎样评价他们的老子研究?还有,请谈谈您解读老子的理路。
赵启光:两位先生对老子都有很深的研究,我的路数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理论道家,我是应用道家,谈的是非传统的新道家。他们对道家进行更深刻的研究,我的任务是发现老子和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地方,将老子向大众推广,使其思想发扬光大。我们需要站在老子和大众之间的引路人。我提议建立一个应用新道家,将道家思想应用在生活中。其实,“新道家”一直有人在提,但至今没有形成气候。尽管如此,但时代呼唤新道家的出现,很多的社会问题,包括人们的身心健康,都需要新道家来得以梳理解决。我们可以将科学思想引进到道家来,比如,和对自然的保护相结合,和低碳经济相结合,和和谐社会相结合,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读书报:您为这本书绘的插图很美,既有文人山水画的神韵,又有现代的幽默和俏皮,为正文增色不少。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绘画的?
赵启光:从小上课学的,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都是自己瞎画,但其中有我对道家的理解,我把它演绎成日常的生活场景表现出来。在美国上课,学生中文能力有限,我只好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学生似乎恍然大悟,这也应了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
读书报:从目前来看,老子已成为您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接下来这方面您有些什么计划?
赵启光:我还想写和画关于老子的书和图画。我现在中英文同时写,也会继续画下去。我本来想写完中文自己翻译成英文,或者反之,后来我发现给自己翻译是非常难的,于是就重写而不是翻译,中英两种文字平行进行。另外,写与画也平行进行。我希望把漫画和山水画结合起来。既然讲老子,当然要有点中国山水。漫画之妙其实是发现现象和本质之间的矛盾,揭露生活中的贪婪浮躁和虚伪。山水画则是显示自然的平静神秘。这两者交相辉映,与老子的神秘和幽默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