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进入的是“最好时代”还是“消逝时代”

    亚洲大会引爆儿童文学“标准之争”

    记者 陈香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0月27日   01 版)

        本报讯 10月15日至19日,由浙江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浙江省作家协会、金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儿童文学研究所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会主题设定为“世界儿童文学视野下的亚洲儿童文学”,然而,一场“标准之争”却席卷了全场。学者们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激辩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问题。

        前几年,在某杂志年度“TOP童书评选”榜上,清一色皆为引进版图书。对于儿童文学的评价,究竟是只有一套标准体系,还是东方也可以建立起一套独立于西方的标准呢?就此,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韦苇教授提出:“东方无需费尽心机去寻找独立于西方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背离西方对儿童文学评判的标准,就是背离儿童文学赖以两性发展的真谛。”在韦苇看来,目前已被世界公认的儿童文学评价标准,即西方儿童文学标准,是从一本一本具体的世界典范儿童文学作品中抽引和归纳出来的,所以,它对具体作品,当然包括东方各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整体性、纲领性和统辖性的意义。任何具有民族文化的内容、格调和色彩的作品,其质量都不可避免地要被世界统一的评价尺度所衡量,从而分出水准的高下。

        韦苇的观点引发了全场热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回应称,东西方文化有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因此,有不同的趋向。构建各自文明大厦梁柱的,西方是“双希文化”,即古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东方则是儒家文化和佛文化。显然,东方文化有自己的不同的文化建构。具体涉及到东西方儿童文学,王泉根表示,“每一种文学都显然与它的民族历史文化一脉相承,要以哪一种文化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尺度,是可以商榷的;因此,具体涉及到儿童文学有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可以见仁见智,东西方儿童文学各有自己的价值”。 

        目前,我国近600家出版社当中,有30多家专业少儿社,却有530家左右的出版社进入少儿图书出版,儿童文学在少儿图书市场中的份额几近40%。然而,一方面,作品琳琅满目、铺天盖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又有太多失落。”作家张之路表示。尤其是,理论领域不断传出一阵紧似一阵的儿童文学即将走向消逝的声音,这其中的坚定代表为温州大学教授吴其南。

        “现在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在努力填平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界限,平面化,碎片化,快餐化,阅读这些作品,人不再有传统剧院的仪式感,而是被带到广场,没有权威、没有崇高,有的只是游戏,只是欲望的宣泄,这或许就是一些人提倡的‘儿童文学就是解放儿童的文学’的真实呈现吧。”让吴其南忧虑的是,这已经不是个别的、少数作家的追求,而是形成了潮流,并正向中心移动,变成主流,变成出版商、文化经纪人、写家、传媒操作者以及大多数读者都乐在其中的集体意识,理论不仅不阻击,还推波助澜,各人都从消费文化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而无人关心儿童文学的文学性的存在。

        其实,儿童文学,其背后隐含的,还是“标准之争”。近年来,少儿出版界,儿童文学理论界、评论界一直在热议的话题是,评价儿童文学,究竟是以市场为尺度,还是以“文学性”?向来注重阅读趣味的儿童文学,是否要死守“所谓”的“旧有”的“文学性”标准?就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谈到,尽管有些儿童文学作品可能是畅销书,甚至在出版商们的大肆宣扬和轮番炒作下被美化为经典,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喜欢,我们就判断这是优秀的作品。也不能靠发行量来判断作品的好坏”。曹文轩还提出,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应该有专家、校方和家长的介入,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到自为,从浅阅读到深阅读。

        “现在迎合孩子的作品比较多,因为儿童文学需要童趣,需要一些直观的东西。但如果只是考虑孩子喜欢浅一点,就不断地往下浅,不断地迎合孩子,那么儿童文学就会越来越失去文学性,失去它的灵性。”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

        市场上成功的作品,要肯定它在推动市场和普及阅读方面的意义,但是,以市场的标准取代文学标准,则为大谬。“即使在某一时期由于某种原因,社会在一段时间更倾向于游戏、娱乐,但当社会文化普遍提高后,人们一定会从‘游戏’的感性冲动中挣扎出来,反思和超越会再次显示它们巨大的力量。”吴其南表示,这才是文学不会走向消逝的最深层的动力。    

        此次大会的举办源自浙师大原校长蒋风先生的心愿,浙师大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与其同仁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最终促成大会顺利召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