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大志
如何成为图书作者(7)
上期我们讲了如何填写选题单,今天说说在写不下去的时候要如何坚持。
在网络文学很流行的今天,读者把网络虚拟空间中写着写着就没了下文的书叫“太监”,作者们最怕自己的作品获此称呼。现实中延期交稿甚至作者签了合同最终未能交稿的情况也是有的,大部分出版合同里都有类似“如不能如期交稿,作者要赔偿出版社损失”的条款,为此我专门咨询了编辑是否会索赔,得到的答复是:“从来没有,多半不了了之。”但不能按期交稿应该非作者所愿,克服写不下去的状态,顺利度过写作瓶颈是本期讨论的重点。
作者未能完稿原因及分析
“无话可说”是第一个主要原因,应对方法是暂停。遇到此问题不能用“字数不够、代码凑”的方式来应付。大家看下市场上昙花一现的书基本都有拿代码凑字数的嫌疑,用质量不高的内容增加书的厚度,在读者看来是种欺骗行为。读者的眼睛永远雪亮,只有能提供实质帮助的作品才能得到认可。杰拉尔德·温伯格(Gerald M. Weinberg)的作品能历久弥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感觉无法继续还一味地写下去,多半最终会燃尽作者的写作热情,克服它的有效方法是“放一放”。
写作对体力和脑力都是个很大的挑战,不少朋友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就更容易出现疲劳。连续写作时,本应想出或者写出的东西也会因此而销声隐迹。此时最好放松一下身心,与朋友或者家人聊聊天,之后灵感往往会再回到身边。开车的朋友都知道“开得越快,司机的视野就越窄”。写书也是如此,“越是连续写,思维和视角越容易狭隘,而好书却建立在广阔的视角上”。
“驾驭不了主题”是第二个不能成稿的原因,应对方法是缩小写作范围,加强纵身挖掘。带来麻烦的并不是那些从未了解的事,而是我们本以为了解的东西。相当多的作者会突然发现并不真正掌握所要写的内容,在此困难面前止步者大有人在。
我动笔写第一本有关面试内容的图书时,经历过2000多场次的面试,自认为是招聘领域的专家,结果写到五分之一就有了“无法驾驭主题”的感觉,很长时间里停了笔,最后跟资深编辑沟通了几次才找到个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缩小写作范围的同时加强对题材纵身的挖掘。最初想写成本“求职大全”的书,与读者见面时却成了面向大学生求职群体的书。这比出一本大而无用的书效果要好很多。驾驭不了主题时适当聚焦,能增加写作者的信心,提高成书的可能性。
“与图书编辑分歧严重”是第三个原因,果真如此尽快散伙、两不耽误是个解决办法。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有时像夫妻,开始合作愉快,最后散伙时拿刀动枪的情况也会出现,也有过作者告出版社篡改自己作品对簿公堂的事。合作之中,不少作者发现跟出版社编辑沟通起来很有难度、思想有分歧,有时甚至是一个说前门楼子,一个说烟袋头子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还是早日解除出版合同为好,结束合作也结束了双方的痛苦。毕竟,只有在赏识的目光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作者,打击和嘲讽多半孕育出怪胎。
写作瓶颈,重在预防
有个流传很广的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在被问及家里谁医术高时,扁鹊说:“长兄最好,他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对付写作瓶颈,能做到“搭好架子、找好班子、得法坚持”也算是做到了提前预防。
“搭好架子”是写作之前把逻辑框架反复研究,让书的结构完整。《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从读者的角度提出了搭好架子的方法,值得学习;“找好班子”是说作者要找到与自己世界观基本相同的图书编辑,如此在成书和修改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分歧严重而写不下去的情况,同时“班子”还指身边的朋友,“请朋友试读书稿、听取正面或者负面的意见”无疑是让我们写下去的极大动力之一;“得法坚持”是时刻要有写下去的欲望。在写作路上,有时会遇到很多未曾想到的黑洞,只有不断给自己以正反馈和鼓励的人,才能不断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才能有机会真正成为作者。
总之,掌握以上方法之后,反复地实践能让我们在写作时更加顺畅,从而减少写出“太监”作品的可能,让更多好书与读者见面。
预告:不要小看修改工作,不少作者抱怨说“改”比写还要“累”。下期我们谈谈如何轻松完成书稿的最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