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菁霞)“如果传统文化要想复兴,而不仅仅是一种媒体上的热闹和少数人的一厢情愿,它就要真的能对社会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够进入社会化的主体,能够影响社会化的主体,能够影响政府、学校、社团、家庭,再通过它们影响社会公众。”近日举行的《阵地战——关于中华文化复兴的葛兰西式分析》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结合其新著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介绍了自己的核心观点。
康晓光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进入社会化系统之中,参与文化复兴的社会化主体日益多元,几乎包含了现代社会所有的、主要的、正规的主体。“但这些主体之间的互动非常弱,都是各自为战”,康晓光说,从各个主体来看,社会化的水平参差不齐;从社会化的内容来看,目前基本上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基本是“复古”的水平。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还是地区搞的读经活动,基本都停留在把原有的文化经典照搬过来,组织阅读、讲解这样的阶段。
对大家期待的“创造性的转化”、传统如何适应今天、如何与资本主义文明的进入进行有效的结合,康晓光认为这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软力量的匮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人民如何生活得更好,国家如何真正富强起来,不能仅仅靠GDP,还要靠有没有一个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能不能提出人和社会的价值理想,能不能给人类的未来指出一个激动人心的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根,在继承传统、吸收其他文明成果的时候,真正形成一种新的东西,既帮助自己创造未来,也对人类未来文明有所贡献,这是《阵地战》讨论的核心问题。
康晓光指出,建设中国软力量的关键是文化的重建,特别是重建价值体系,“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文化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