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面镜子,铭刻着过去,照耀着现在,昭示着未来。马克思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0页)惟其如此,所以周溯源博士才会花那么多时间和心血为我们撰写了《千年忧思——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治乱兴衰思想论纲》这样一部28万言的史学论著。
在该书中,作者高屋建瓴地梳理了我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有关治乱兴衰的理论思考,并依据大量的历史现象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了治乱兴衰的深层原因,探讨了内部联系及其规律;同时又立足现实,坦诚建言,为我们今天怎样才能走出“兴勃亡忽”的周期律提供历史借鉴,既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又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综观全书,可以看到如下几个亮点。
一、原创性。原创性也就是创新性。创新类型多样,有改进完善型创新,有“辨正”式创新,有深化型创新,有工具和视角方面的创新等等,这几种创新在这部书中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现。以往研究治乱兴衰多限于断代史。作者能突破一朝一代的局限,作跨越时空的宏观研究,在《千年忧思》中全方位地展现我国古代治乱兴衰的思考和政治智慧。而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这一课题作如此纵深系统的梳理,尚属首次,填补了治史的空白,凸显出学术价值。再如,作者总结出的古代六种治国思路,有的是对前人论述的深化,有的则是首次提出。如“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周公起就有民本主义的传统,历代都有肯定民欲合理的声音,反对漠视、践踏民欲、摧残人性的错误理论,这种声音越到后来越强大,形成了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第151页)。对这种治国方略,作者将其概括为“顺民之欲,富民而治”,就很有见地。作者认为,“这些民众的‘欲望’,只不过是饮食男女、穿衣住行、生老病死的事,是基本的生活需求,是正当的物质利益,应该尽量满足。顺民之欲,富民而治,实行‘宽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政策,这是统治者的职责,也是明智的领导艺术。民众的‘欲望’满足了,基本利益保证了,生活安定了,没有大的矛盾和对抗,国家也就可以在和谐中逐步走向富强,实现长治久安”(第160-161页)。这种治国方略,值得今人借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国家今天正是这样扎实去做的,注重改善民生,成绩显著。
二、丰富性。该书不但主旨鲜明,而且史料翔实。不讲别的,单从每页的脚注和书后附录的“参考资料”即可看出。作者正是通过对古代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的剔梳爬罗,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通过对诸多思想家政治家大量言论的引证、阐释,总结出不少规律性的东西,如八种主宰治乱兴衰的力量,八类引起动乱衰亡的原因,六大治国思路和四条重要原则等,真正做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些史料既充实了论述的内容,增强了论述的力度,又丰富了读者的史学知识。诚如清华大学蔡乐苏教授所说,“自此以后,若要在治国安邦这类大题目上鉴古知今,该书就不失为一条登堂的捷径,特别是对于那些忙于政事,无暇多读史书,而又有心思考治乱兴衰之道者,尤为可取”。
三、现实性。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历史新时期,我们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毋庸讳言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一些腐败分子“大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官商勾结,甚至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第4页),严重销蚀着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如何抑制腐败使国家长治久安,就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该书荟萃我国数千年思想家政治家有关治乱兴衰思想的精华,取儒法道杂各家之所长,为我国实现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照系。
此外,《千年忧思》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清新流畅,摇曳多姿。作者在表述过程中,善于把一些名言警句有机地化为自己语言的组成部分,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书卷气”,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特别要说明的是,书后三篇附录不要放过,否则是一种损失。这附录的三篇文章(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新思考、文章五境界、论三大矛盾与科学发展观),贯通文史哲,富有创意,见解独到,可看作是该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千年忧思》的解读,可以认识到谁是历史的主宰者,谁是历史的推进者,如何创造辉煌的历史,如何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身的矛盾,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至于讲到“文章五境界”,《千年忧思》正是范例。该书的叙述与评论,不但“准确明白”、“生动形象”、“简洁凝炼”、“质朴自然”,而且颇多“创新出彩”,令人悦服。
《千年忧思——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治乱兴衰思想论纲》,周溯源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