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9月29日 星期三

    《发射将军》引起评论界对报告文学优劣成败的讨论

    当下的报告文学究竟缺少什么

    记者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29日   02 版)

        本报讯  李鸣生航天系列的第七部《发射将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由这部历时10余年完成的长篇力作,与会评论家特别关注到当下报告文学创作的成绩、艰难及问题,提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见解。

        20多年来,李鸣生固守中国航天这一个题材,并且每部作品都有提升,这是很不容易的。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何建明指出,“从李鸣生的作品里,我们能够比较清晰、生动地看到中国航天人的历史脚步,这部作品无疑很有价值。多少年来,李鸣生专注在这样一个领域,不断开掘,不断写作,奠定了中国高科技领域报告文学写作的一部分基础。”李鸣生在研讨会上表示,一个优秀作家总是要找到写作的社会切口,进入社会切口从而完成对生命的表达。他说,自己希望通过中国航天这个切口,表达、传递对中国社会的一些想法及思考,因为中国航天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外交等多个方面,更有关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等重大问题。

        由李鸣生的成功,评论家在研讨中进一步对目前报告文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了讨论。

        就报告文学如何发展,何建明说,他发现近几年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写历史题材的比较多。报告文学写作,应该是以回顾历史为主,还是反映现实为主?之所以提出这个疑问,何建明感觉它是决定着报告文学文体本身是否能继续成为时代的号角的重要方面。现在写现实题材的越来越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何建明说,“我认为写现实题材比较难写,难就难在作者需要巨大的采访劳动,还必须面对现实中的当事人。这看起来是一个学术上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创作态度的问题。真正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实质上的首先的工作,在采访,在现场的材料,这是报告文学最可贵、最主要的东西。”

        与会评论家们还强调,任何一种文本都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发展过程。目前对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研究稀缺,关于它的正确定义,它的文本模式以及如何加强文本研究的提升与发展,都是值得学术界认真研究的。何建明建议借助其他媒体提升报告文学应有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功能。他举例说,近一二十年,由于与电视和电影接轨,小说创作的数量、质量和影响远远超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需要跟其他的媒体,特别是影视媒体衔接,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对报告文学的评论少而且浅,也是使当代报告文学不能成为公众了解和熟悉的原因之一。何建明坦率地指出,有些报告文学评论不痛不痒,或者说不到点子上,评论家并不了解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这样的评论只能说是皮毛。还有一些评论家很少以作品本身说事,而是按照自己对作者的喜恶进行评价,把评论最基本的东西都忽略了。评论家李炳银认为当下评论界缺乏坚持。现在的状况是,作家出了什么作品,评论就说什么好。作家和评论家都应该有独立的判断。影响现在文学发展的除了高科技、影像和网络文学外,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必须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有价值,什么样的作品符合文学的担当精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