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年过去了,乔布斯从一头齐肩长发的“嬉皮士”变成头发稀松、一脸黑白胡渣的父亲。大家对iMac、iPad和刚上市不久的iPad都已经耳熟能详,他几经沉浮但仍屹立不倒的故事也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他被人们记住首先是因为他的创意。
他是谁?
他是被未婚的母亲交给两个蓝领工人抚养的男孩。他是17岁时选择了一所几乎要花光父母一辈子积蓄的昂贵的私立大学就读,而在六个月后又选择退学的少年。他是21岁创立公司,30岁被自己公司扫地出门的青年人。他是41岁时吃回头草,用创意掀起数字音乐浪潮并借此挽救公司的中年人。
他天才、能言善辩、敏锐。他也冷酷、孤僻、暴躁、傲慢、一意孤行。他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对未来的洞察力。这两种力量曾让他刚愎自用而从顶峰跌落,也让他面对失败仍然一往无前。
哦,他真叫人一言难尽。他就是苹果公司的缔造者与如今的CEO史蒂夫·乔布斯。
大家对iMac、iPad和刚上市不久的iPad都已经耳熟能详,而他几经沉浮但仍屹立不倒的故事也因为这些出色的产品而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他被人们记住首先是因为他的创意。
当他在1977年带着苹果Ⅱ计算机参加西海岸计算器展销会时,他发现苹果和别的公司一样,都有难看的机箱,他立马下令将机箱涂上鲜亮的颜色,赢得了热捧的同时也赢得了更多的订单。他的创意当然不止这一点,在1984年,苹果公司推出了Macintosh计算机,并斥资百万美元在第10届橄榄球超级杯赛插播了一个一分钟电视广告:走调的音乐,沉重的脚步声,成排剃光头的人,老大哥的一张大脸正在屏幕上发表言论,一个年轻的女郎双手拿着铁槌冲进来,在屏幕前停下脚步,将铁槌向屏幕掷去,屏幕被打碎并发出震耳欲聋的粉碎声,字幕打出:“在1月24日,苹果公司将推出Macintosh计算机。您会看到1984为何不会像奥威尔的《1984》。”同年年末,苹果买下了《新闻周刊》选举特刊的所有广告版面,特刊的主题是:“民主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技术,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奥威尔在《1984》这本畅销书里描述的计算机是上层人物的操控工具,而Macintosh正是要将电脑变成全世界千百万人的工具和玩具。
现在,人们更关注他的蜕变。三十余年过去了,乔布斯从一头齐肩长发的“嬉皮士”变成头发稀松、一脸黑白胡渣的父亲。不知道是放逐与失败教给了他温和、宽容,还是丈夫、父亲的身份将他最锋利的棱角都磨平了。40多岁的时候,史蒂夫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计算机和科学技术时,他说,“这些东西并不能改变整个世界,它们真的不能改变。”采访者回应道:“你这样说会令科学技术人员伤心的。”史蒂夫则说:“遗憾的是事实就是如此。是你的孩子才真正使你改变了对这些事物的看法。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科学技术是不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的。”但几十年前,同样是这个说话的人,这个醉心于技术的父亲,曾同不愿堕胎的女友分手并曾拒绝支付孩子的抚养费。而他的团队意识的转变在2001年的苹果世界展示会上初现端倪,史蒂夫在面对几千名电脑迷和苹果使用者疯狂喊出他的名字时,这样说:“现在,你们真的让我很感动,我每天都要去皮克斯公司和苹果公司工作, 和世界上最有天赋的人一起工作。我们所做的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工作,但这些工作属于团队工作。我代表苹果公司的全体员工接受你们的感激之情。”是的,曾经刚愎自用的史蒂夫已经不是一味站在河边想根据自己的命令让河道改变的“统治者”了。他现在是一艘顺流而下的小船的船长,他引领这条船前行,他的身后是喊着号子一起拼命加油的船员,而他们一起才是这艘船的全部。
因为故事精彩,有关史蒂夫·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从《史蒂夫·乔布斯复出记》、《小王国》、《疯狂的大师》到《苹果内幕》。和这些书相比,《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并不是本挖掘秘辛的书,它以日志的形式,通过13个不同的主题对乔布斯的人生历程、管理精神、信念、创意等等各方面进行了诠释,从而将乔布斯天使与恶魔的双重性格展现出来。
尽管这是本写“偶像”成长史的书,它仍然充满对偶像的批判。它承认乔布斯的个人魅力,但也对他的刚愎自用而导致的失败批评的毫不留情。它不仅向你述说故事、展现商业逻辑与这背后的角力,它是在告诉你,他是谁。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美] 杰弗里·扬,[美] 威廉·西蒙著,蒋永军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7月第二版,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