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
儿时记忆中,常年出场的水果种类无非几种——夏天西瓜、葡萄、桃,秋天橘子、苹果、柚,冬天柑子、香蕉、梨。到临近年节时,水果店里会出现反季节、不常见的高价珍果,但那一般与普通人家无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口袋里普遍有了些钱,走亲访友时,开始时兴在水果店订一个五色缤纷的“礼品果篮”。藤或竹篾编织的篮身,堆上各式各款一两个鲜果,然后用透明玻璃纸扎紧固定,钉上红红紫紫的缎带蝴蝶结。
果篮的水果首先要光鲜漂亮、珍稀少见,因为收到果篮的人家,往往要将它置于室内显眼处,起装饰作用。相比之下,果篮水果的味道就十分坑人:色泽瑰红、表皮犹如蜡制的“美国蛇果”味如嚼蜡;广东菠萝和芒果在冷柜里已冬眠数月,早已失去新鲜香气;讨个好口彩的金橘,来自遥远南方,口感已经浮皮潦草;紫得发亮的“黑布林”不知何方神圣,到这最后一站时已经软塌塌,甜得令人心疑。还经常有烂坏残次品垫底,投诉屡见报端。这样的果篮,起价就是168元或188元,相对二十多年前的工资水准,那真是不菲。
后来,陆续流行过许多进口异果,在水果店或大卖场里可以成箱购买,比如天价“恐龙蛋”(美国杏李),比如顶级榴莲品种“猫山王”,比如智利车厘子,比如东南亚大芒果和火龙果,比如新西兰奇异果。再后来,随着生鲜冷链的发达,国内南北之间真正实现了水果“次日达”,那些曾经以“蜜饯”姿态出现在我们童年零嘴中的水果名字,终于脱去糖衣,还原成了它们原本的水灵模样,价格也降到了“尝个鲜不心疼”的程度。
曾经“顶奢”的进口车厘子,也已经悄然成为居家之品。蓝莓一直畅销,我们可以从云南蓝莓吃到东北蓝莓,也吃出鲜果业态的辽阔未来。
(中国作家网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