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支那”辱称是怎样消亡的

    《 文摘报 》( 2020年10月29日   06 版)

        “支那”辱称是怎样消亡的

        “支那”一词由汉字音译印度语而来。由汉语进入日本语的时间,按中日文化交流史专家实藤惠秀的考证,“似以1713年为最早”。“支那”辱称的滋生和使用,是同甲午战争后日本作为战胜国气焰日益嚣张、对中国日益蔑视的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支那”辱称的消亡,是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开始的。战后,“联合国占领了战败国日本,战胜国的中国也派了代表团到了东京的麻布区。这个代表团于1946年六月,用‘命令’的方式通知被占领国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许再用‘支那’这名称,这不是什么抗议通告,而是占领军的‘命令’。这样,在同年六月六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社、出版社;七月三日日本文部次官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分别发出‘有关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里面说:用‘支那’这样的名词来称呼中国,在过去是件普通的事,但在以后必须改用中国等字样。‘支那’这两个字,在中华民国是极为嫌恶的,因此在战争结束后,该国代表团曾一再正式或非正式的提出不能再使用该项字样的要求。鉴于目前情况,你们应懂得这一点,以后请不再使用对方所厌恶的称谓。改用中华民国、中国、民国;中华民国人、中国人、民国人、华人;日华、米华、中华、英华。”(《对中国的称谓—中日关系史中的微妙问题》,作者实藤惠秀,《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第196页)

        这一文件在日本的新闻出版界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对一般口语影响不大——中国一词,日本人总觉得难以上口,因为那时中国国内,国共正进行内战”。进一步的变化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翌年,朝鲜爆发战争,中国出动志愿军,抗美援朝,给装备卓越的美军重创。加上了以后蒸蒸日上的建设事业,……不管喜欢不喜欢,日本人不禁咄咄惊奇,叹为观止。”“从此,即使政府默不作声,‘中国’一词也会从日本人口中溢出;而‘支那’一词,明治以来运用的次数也许较‘中国’一词为多,但无论如何已注定成为日本语言中的死语。”(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202~203页)

        国名是一种文化,文化是有时代性的。日语中中国国名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从甲午战败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半个多世纪中发生的历史巨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日本国民对中国价值评价的深刻变迁。

        (《学习与研究》2020年第10期 周炳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