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导师应将决策自主权还给学生

    《 文摘报 》( 2020年10月29日   06 版)

        研究生不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当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必须承认,导致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比较弱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便包括了东方文化中的所谓“尊师”传统。这样说当然不代表不应该尊重老师,但我们却很容易将“尊重老师”与“不反对老师”画上等号。这种心态再继续往前发展,就会演变为学生对于权威的崇尚,而在校园内,导师一般都充当着学术上的“权威”角色。因此,导师也就变得更加不可置疑。

        这一切的最终结果,就会造成导师将本属于学生的决策自主权握于手中,相应的,学生也就失去了很多选择与挑战的机会。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在决定选择某个课题时,其项目结果基本已经确定了,他要做的只不过是将过程更加规范化。

        当然,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也源于目前高校和导师承担着很多不应承担的压力。在当前的社会大舆论环境下,如果有太多学生不能毕业,便一定是学校的培养能力不行,这相当于给学校施加了一个巨大的压力。而学校也一定会将这份压力传导到导师身上,导致他们更加不敢让学生不毕业,也就更倾向于替学生选择“安全”的研究课题,从而更加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要想让大学生更多地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问题,这是一项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协同合作的工作——从中小学阶段便要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喜欢提问的习惯,在大学阶段,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自主权,给他们以选择的空间,同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在科研领域,更要宽容学生的失败。由此,才能真正锻炼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其未来的科研道路做充分的准备。

        (《中国科学报》10.20 杨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