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9月26日 星期六

    算法时代,他们在屏幕那头盯着你

    《 文摘报 》( 2020年09月26日   06 版)

        从本质上说,琴书是一名工程师;从细分领域来说,她是一名“观影体验师”。她的日常工作是看平台上已经播出的剧,寻找这些老剧出了什么问题,需要如何修补和优化。

        小贝只看新剧——没上线的那种。他是一名“成片体检师”,工作主要是两件事:看片、看数据。对一部没上线的新片,小贝负责“看它的一切”,包括角色的表演、故事的叙事节奏,猜用户会不会喜欢、会不会在这个节点弃剧……

        芭蕉可能是看剧“最细”的那个,一部片子至少要看三遍以上,作为一名“弹幕互动师”,芭蕉每天的工作是聊天,而且是陪几十万人网聊。

        带薪看剧?没那么容易

        这3个工种有一个共同特征——也是最为人羡慕的,就是带薪看剧。

        琴书一年看上千部电视剧,工作两年来已经优化了3000多部电影剧集的视听体验。琴书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一直从事算法和后期制作的工作。随着老片修复越来越普及,观影体验师的职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不仅是剧集,不少综艺也需要修复。

        如何选剧?琴书解释:“先选出播放量大、热度高的、用户喜欢的剧集,以及一些经典剧集,比如《红楼梦》《西游记》《还珠格格》《仙剑奇侠传》……选出剧后,就要看它存在什么问题,噪声、划痕、褪色……给剧出一份‘体检报告’,交给修复师来做接下来的工作。”

        算法,还是算法

        除了人工肉眼看,小贝还要教计算机和他一起“看”,每天都在训练AI学习明星照片和剧集名场面。通过人脸识别、场景识别以及音乐情绪识别的学习,计算机就可以在片子正式上线前对内容进行“体检”,与其他头部同类型片子比较得出数据,由此判断剧集在人物关系、情节设置、主角互动率、环境情绪等方面,能否调动目标观众的情绪。

        芭蕉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拿到一部剧,除了对内容的基本判断,还要去判断其中可能会包含的热点,再对内容做一个人群划分——这个内容适合什么人群,每个人群在乎的是什么。

        芭蕉接手的第一部剧是《重启》,区分出了女性观众、男性观众、低龄观众等不同人群。把这些人群拆分后,梳理出他们在乎的互动点和风险点,然后在弹幕上做一些“热词”和“梗”的预埋。因为有了弹幕运营,《重启》在优酷上线48小时后就拿下站内热度榜TOP1。

        新职业也有“职业病”

        作为观影体验师,琴书需要克服的一个“职业病”是把工作和娱乐分开,“工作时不怎么看剧情,娱乐时不怎么挑毛病”。

        成片体检师的工作也让小贝有了一点“职业病”。前两天,他去电影院看《八佰》,看到三分之一时,他开始不自觉地留意四周观众对哪些情节有反馈。

        芭蕉经常会遇到考验记忆力的时刻,“看长达60集的《鹤唳华亭》时,我发现50多集时有一个点,与开头某一集的一个点是呼应的,就需要用最强大脑去记住是第几集第几分,然后把两者关联起来”。虽然压力很大,但芭蕉干得很开心,“你能跟几万人、几十万人在线上做一个互动的共鸣。他们懂你,你也懂他们”。

        (文中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9.15 蒋肖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