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6月06日 星期六

    分餐制曾实行数千年

    《 文摘报 》( 2020年06月06日   05 版)

        唐代壁画《野宴图》,当时正处于分餐制向合餐制转变阶段,人们仍习惯盘腿而坐。

        防止病毒交叉是我国饮食文化中重要内容,在很早以前就存在分餐制,只是因历史久远或其他原因,被人们忽略了。今天,旧话重提,“分餐制”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分餐制自古有之

        会食聚餐的历史比不上分餐制。在古代,分餐制被视为进步的表现,至少有别于上古人的茹毛饮血和群而聚之的饮食方式。据学者王仁湘在《往古的滋味》中考证,会食聚餐的方式和传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存在时间也就是一千年多一点。比这更古老的传统倒是优良很多,那是地道的分餐方式”。王仁湘认为,分餐制“曾实行了至少三千年”,并寻到不少证据。

        从《史记》等史籍中看,分餐制在春秋战国时已普遍实行。那时士大夫,如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等有蓄养食客的习惯。为证明自己礼贤下士,一视同仁,敬重人才,他们无论是雄辩纵横天下的人,身怀绝技的侠客、勇夫,还是“鸡鸣狗盗之徒”,在饮食中都能平等对待。无论贵贱高低,都与主人吃一样的饭菜。为此,分餐制应运而生。古时没有高桌大椅,更没有圆桌,人们席地而坐,筵席、宴席、酒席的“席”便由此而来。每人一个小食案,主人与食客各食用自己的那一份,互不干扰。饭菜在质量、数量上一致,人人平等。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要举行科举考试,除定期会试外,有时逢国家重要庆典、新皇登基、皇帝生日等也举行会试,称“恩科状元”、“恩科进士”等等。当会试结束发榜之后,朝廷为表示对新科进士的祝贺和表彰,要在皇宫中举行庆祝宴会,皇帝也要亲自参加,史称“琼林宴”。“琼林宴”是皇家主办的“国宴”,而盛于唐代的“烧尾宴”则是获得荣升的官员为皇帝和“主考大人”敬献的宴席。所谓“烧尾宴”源自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从史料中看,“烧尾宴”是唐中宗时代的韦巨源“拜官”之后兴起的。“烧尾宴”是豪华大宴,水陆八珍,尽皆入馔,各种烹调原料达五十余种。

        历史上的“琼林宴”和“烧尾宴”是中国美食文化史的插曲,但这两个大规模、高档次的宴会,在形式上继承了古代的分餐制,只是宴饮者面前不再是食案而是桌子,一人或二三人一桌,每人有一份自己的菜肴来自享,也不存在主人出来布菜、分菜的场面,但仍其乐融融。

        古时“分餐制”受器具限制

        饮食方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唐代之前不但没有高桌大椅,而且菜肴品种较少,使会食聚餐缺少物质条件而难以实行。古人吃饭时用的大餐具,如鼎,是摆不上桌面的,只能由役人将鼎中的食物一份份盛出来,这亦是分餐制的表现,并由此产生了“列鼎而食”的典故。

        器具对“分餐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而言,从功能看,可划分为食器、酒器、水器、量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几大类,各类下又缀以数个至十数个品种,可谓蔚然大观。

        据考证,分餐制在晚唐时才式微,而会食聚餐的方式在宋代才传将下来,并流传至今。宋朝之前一直是采用分餐制的,大家席地而坐,一人一张小桌子。不过,在唐代出现了高椅大桌,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已有围坐于高椅大桌的会食。从唐代壁画《野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人物不是坐在椅子上,还是坐在传统的木榻上。那时候的人还不习惯坐着的时候把脚放在地上,因此还保留着盘腿的习俗,这正处于分餐制向合餐制的变化过程中。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家具的变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合餐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合餐制的真正发展是宋朝,由于椅子普及,大家一起围着桌子吃饭的条件有了,所以围着桌子吃饭的增多了。宋朝的中后期,慢慢的就发展成了我们今天的一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饭,菜也是大家一起在一个盘子里面夹。

        “中餐西吃”与分餐制

        在近代,北京餐饮业曾短暂出现“分餐制”。“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派来了以英国爵士、外交家李顿为首的调查团。当时,李顿等人住在北京饭店里,餐食和法式西餐并不受“国联”代表的欢迎,而且北京饭店只是酒吧餐,不是正餐。于是,中国政府安排他们到东安门附近的东兴楼用餐。

        东兴楼饭庄是北京“八大楼”之首,所经营的鲁菜,享誉京华。当年溥仪大婚的宴席就是由东兴楼操办的,在烹调技艺上无可挑剔。

        因为东兴楼饭庄的许多业务与洋人有关,东交民巷的外交使团是他们的常客,他们深谙洋人的进餐习惯和方式,在为李顿调查团包伙时,采取了“分餐制”。分餐制又被称为“中餐西吃”,表面上是满足洋人的饮食习惯,其实是古代分餐制的古为今用,在当时也是餐饮的革命。每逢用餐时,由饭庄的“堂头”负责将美味佳肴按人头分发,每人一份。洋人既可以用筷子,也可以用刀叉,随意在自己的盘子里食用。

        据当年东兴楼的老人们回忆,李顿爵士吃得美极了,他放下了英国绅士的架子,赞美中国美食,认为是“来自天堂的美味”,并对“分餐制”大加赞许,称其为中国烹调界的一次“革命”,是中国饮食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北京晚报》5.12 张双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