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5月09日 星期六

    茶与文人和僧侣的渊源

    《 文摘报 》( 2020年05月09日   05 版)

        《斗茶图》,传为刘松年作。

        茶不同于一般餐饮,它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这是常识。在中国,即使不喝茶的人,也知道茶分等级,上品极妙,饮之比仙。可要追问这观念从何而来,估计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说到茶叶的好坏贵贱,无非茶叶品牌、产地,略懂者能说出汤色、回甘、生津,精通者可以谈香型、叶底、条索。只是,显而易见,这些都只是物理层面的东西,与讨论白菜的优劣差不多。何以唯独“茶”能引申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乃至使人喝了有“乘此清风欲归去”之感呢?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一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的故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说。至今茶史写作,仍多以此为开篇。好事者还会绘声绘色地解读一番,“荼”字就是古代“茶”字的写法。这一带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故事,不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在历史层面印证了茶的医学功效。《诗经》《楚辞》《尔雅》等文献告诉你,“荼”这个字在当时确有可能指今天这种木本植物的“茶”,但更可能的是指草本植物的“苦菜”。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确定性物质概念的“茶”,绝非自古以来便清晰如今。它从一开始用做与葱、姜等一块儿熬粥的食材,转而成为今天我们所知的清淡典雅的饮品,这中间走过了一段极为复杂的道路。

        茶在唐代的最大之事无疑是陆羽《茶经》的问世。唐代以前汉字中没有“茶”字,今人津津乐道的“茶诗”在唐以前也不见踪迹。

        通过撰写《茶经》,陆羽使茶得以成为一种带有神秘力量的饮品,从而有目的地建构了一种关于茶的文化意味,那就是茶能使人健康、长寿,甚至成仙。

        可是,陆羽及其同道,如王维、卢仝等诗人,为啥要这么干呢?因为寺院、道观等宗教机构总是要与世俗生活打交道的,看似超凡脱俗的僧侣也不得不和国家与地方精英玩争取支持的游戏,寺院住持热衷于用茶款待文人就是体现这一意识的一个好例子。

        《红楼梦》中一段著名的描写,说明好茶的精贵:在妙玉那里,真正的好茶哪里能用旧年存的雨水来泡,它得用寺院旁“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经久而开,才能泡出清香。这等雅致,不止引人入胜,让人向往,更是一种品位的象征。而这种品位的淬炼,正是文人摆弄茶,倡导品茶的文化实践,以求实现与权贵、富豪争夺话语权的重要工具。

        拿宗教与世俗的竞争来说,好茶极贵,茶商多富,而茶的文化意味则是“物以稀为贵”这一经济常态背后的重要推手。许多珍稀、昂贵的名茶都生长在寺院内外,为财路有限的尼庵等地方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收入来源。这显然是文化之于商品的附加值理论在中国茶史上的最好证明。

        聚焦在文人与僧侣身上,茶也是寺院吸引士大夫到访,从而求得文化资本的重要因素。在明代,那些卷入残酷的党派之争的官员,恰需要“煮茗插花”等断绝俗念的想象,作为其释放压抑、焦虑情绪的法门。即使在宗教内部,宋代禅院中那些庄重、正式的茶礼,也加深了群体认同,强调了寺院执事的等级。

        茶显然是复杂的,而正是在对这些纷繁的茶文化的辨析中,使人们认识到,它是健康、灵性、珍贵、雅致的饮品。这种观念不是从天而降的,茶的文化和宗教意义不是天赋的,而是被人赋予的。

        (《北京晚报》4.23 林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