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生活安宁权”是网络时代刚需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31日   02 版)

        12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其中的人格权编草案完善了隐私的定义,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四审稿将隐私的定义修改为: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这意味着,安宁权与私密空间、活动和信息并列,成为隐私权的重要内涵。长期以来,安宁权一直作为学理上的概念存在,没有被正式写入立法。

        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安宁权逐渐得到立法者的重视,于2012年首次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写进《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该决定第7条,确立了公民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子邮箱拒绝商业广告的权利。拒绝商业广告是公民维护生活安宁的基本权利,也是隐私法在人格权保护体系的有效延伸。

        在此之前,某网络平台的社区公约也将“安宁权”作为用户的基本权利。该公约将私信骚扰、商业广告、频繁@(提及)等侵害用户网络空间安宁的行为,明确作为侵害安宁权的一种类别,权利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屏蔽,当然也可以依约举报平台处理。

        可见,安宁权适用的情景,不仅包括线下的现实社会,更涵盖网络线上的虚拟社区。从现有民法典草案的立法表现看,安宁权并没有正式从隐私权体系中分离出来,而是通过扩张解释隐私权的方式加以确定。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隐私权足以涵盖安宁权保护,两个权利内涵和外延重合较多,隐私权可以吸收安宁权;二是,侵害安宁权行为多以侵害个人信息为前提,比如,在获取公民电话、邮箱、用户名等前提下才能实施广告推销和信息骚扰,个人信息又是隐私权重要组成方面,所以,安宁权与隐私权相互关联,互为表里。

        将安宁权正式纳入到隐私法律保护体系,这对于我国人格权法律体系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积极作用。未来安宁权的适用空间很大,线上线下都可能成为维护公民生活安宁权利的重要抓手。

        第一,线上和线下的商业宣传需要严格遵守安宁权基本原则。不被打扰是安宁权的核心组成方面,网络广告不是不能发送,而是要本着“事先同意”或“禁止即停”的基本原则,同时广告发送形式必须符合安宁权的原则,那类“狗皮膏药”一样的弹窗、贴边等广告形式就需要好好管一管了。

        第二,邻里生活安宁又多了一个维权抓手。噪音、狗叫、广场舞等扰民行为,公民除了报警之外,还可以依据民法典安宁权的规定诉请法院,要求法院判决侵权方承担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在内的法律责任。

        第三,线上“防骚扰”等技术防控措施会做得越来越好。社交平台应根据安宁权的原则,进一步修改平台规则,将用户对信息接收的控制权还给用户,通过自行设置拉黑、禁止评论等方式保护自己的权利。

        第四,安宁权会给社会型公众人物更多的空间。艺人、网红等知名人物属于公众人物,他们的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要受到一定贬损。但公众人物不涉及公共利益部分的,不被打扰、安宁生活的权利还是应该被尊重。

        (新京报客户端 12.24 朱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