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前门大街上的百年老号

    《 文摘报 》( 2019年11月19日   08 版)

        清代末期的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的商业气息,萌生于元代,形成于明代初年,繁盛于清,其繁华景象一直持续至今。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带的重要位置。元代黄文仲的《大都赋》这样描绘元大都的正南门——丽正门(今天安门一带):丽正门前官员往来,为“衣冠之海”,其东的文明门(今崇文门北),是大运河漕船进入大都的“舳舻之津”,其西有“顺则(承)门”(今宣武门北),为南来商贾云集的地方,因此丽正门以独特的位置,使得天下物产“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这也是前门一带最初的市场“萌动”。

        明永乐帝建内城时,将元大都南垣南移,明代内城的正南门就是正阳门。当时,正阳门建了四个廊房胡同,“召民居住,召商居货”。由于城池的南移,大运河的终点码头也由积水潭移至东便门外大通桥下,正阳门一带形成新的“物流中心”,再加上崇文门税关前的商业、手工业的集聚,为前门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到明万历年间,前门大街及周边店铺就达到1078家,正阳门外已发展成为当时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清朝入住紫禁城后,实行“满汉分城之制”,“分城之制”把大量人口推到了外城,也同时使大量的购买力云聚前门大栅栏两厢。

        到了乾隆年间,前门大街衍生出三条街来。前门大街也成为三条街的合称:前门正街(也就是前门大街)和它东侧的肉市街以及西侧的珠宝市(包括其南的粮食店街)。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门大街上仍然还有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店铺。从北向南,前门正街东侧有:大北照相馆(其前为瑞生祥绸缎庄)、力力餐厅、天成斋鞋店、都一处、正明斋饽饽铺等。东侧里街还有广和楼、全聚德烤鸭店、正阳楼饭馆等。

        前门正街的西侧有月盛斋(1950年从户部街迁来,其址原为永增和银号)、盛锡福帽店、祥聚公饽饽铺等。西侧里街的珠宝市里有谦祥益绸布店,粮食店街上最有名的是六必居酱园以及中和戏院。

        六必居如今依然是老北京非常喜爱的美味之一。过去六必居酱菜的原料都是从固定的“三世五代”农民种户手里采购,农户以特殊的种子选择适当的土壤,产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包销给六必居。比如,永外牌坊村种的香瓜“八道黑”;安定门外黄寺的黄瓜;朝阳门外王子坟、永定门外石村的萝卜“二英子”等,这些不同一般的蔬菜所制成的成品自然色味俱佳。

        前门大街的繁盛,带动了周边的胡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前门一带最终形成一个以前门大街为中心,旁及两厢胡同的商业街区,包括打磨厂、鲜鱼口、西河沿、大栅栏等胡同,其中大栅栏尤为著名。清末民初,不到三百米的大栅栏就有店铺80余家,而且老铺名家众多。

        如今人们逛大栅栏,还能看到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与祥义号的比肩而立。瑞蚨祥开设于清末,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自开业后,在瑞蚨祥买绸布时,售货员总是让布料松弛,不拉直,最后还要放出寸许,这些小动作中见店家的“实诚”。凭着这些优势,瑞蚨祥在北京开业仅十来年,就占据了北京绸布业的榜首。

        在大栅栏,还有一家妇孺皆知的老字号:同仁堂。关于它的历史,这里就不再赘述,说一说关于同仁堂鲜为人知的细节。

        当年,老同仁堂是个“下漥子”(“漥”同“洼”)门面,进店得先下好几步台阶。换句话说,就是同仁堂老铺比大栅栏街面要低,就像路边的小沟壕。小时候,我听老人说,当年公共厕所稀缺,左邻右舍及路过的人,每到夜深人静,总将同仁堂门前当作方便之处。但是,每天夜里,当听到门外有动静时,同仁堂的伙计们也绝不吭声去惊扰。清晨起床,老铺伙计们第一件事,就是去清理门前的粪便,从不埋怨。而且,他们还发现,哪天铲除的粪便多,那天的生意就一定好。这件事,我只听老人说过一次,一直将信将疑。

        若干年后,看到夏仁虎先生所著《旧京琐记》中就提到这件事。他说:“大栅栏之同仁堂生意最盛,然其门前为街人聚而便溺之所,主人不为忤,但清晨命人泛扫而已。盖惑于堪舆家言,谓其地为百鸟朝凤,最发旺云。”后来,在唐鲁孙先生的《老古董》书中,有《西鹤年同仁堂——三百年的老中药铺》一文,也记载了这个“逸事”。

        有夏、唐两位老先生之言,才知小时候老人所说绝非虚言。虽然这个故事说的只是同仁堂的一个很小的举动,但对老铺的敬意油然而生。街坊、路人在门前遗洒“污秽”,但店员们仍安之若素,并在黎明时分进行清理,这是老字号特有的忍让和“牺牲”,也是一种担当。

        (《北京日报》11.12 袁家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