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似是而非”火了,常识启蒙仍在路上

    《 文摘报 》( 2019年10月29日   02 版)

        据报道,复旦大学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在今年新学期一起开设了一门通识课程——“似是而非”课,旨在以人们司空见惯和熟视不思的现象为例,阐述什么是“伪科学”。此事在网络上成了新闻事件。

        这门课程被归类为通识课,实际上就是一门常识启蒙课。说实在的,从课程内容上看,其中一些简单逻辑推理以及基本科学常识,有相当部分是属于初高中学生就应该掌握的。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今初高中教材、乃至大学一些科目的教材,其内容的编写不仅没有观照到逻辑和常识的框架,甚至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的立论、论证及其结论,许多是与逻辑以及常识相冲突的。这个现实,是一些被称作“大婴孩”的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也是“似是而非”这门课在大学受到欢迎、在社会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

        常识启蒙课的精髓在于其建基逻辑和知识之上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观察世界的一套框架性标准。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树立价值判断标准,甄别其所接触到的书本内容和现实世界现象的立足点。有了这样的立足点,才能在众说纷纭中坚守标准、服膺常识、坚持定见。有了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在谬说盈耳时仍能不趋强势、冷眼待之、不为所动。具体到行为上,就是对套着各种光环的事情多瞅几眼,多想一会,不上当、不受骗,坚信常识,我行我素。

        现实是复杂的,在许多情况下,逻辑和科学的力量往往不足以支撑一些人的信念。这也难怪,不用说整个社会,就是在一些学校中,也常有许多不合逻辑、违反常识的事情发生,以致当学生必须在课堂学到的逻辑与现实发生的事情之间做选择时,常常身不由己甚至“奋不顾身”地倒向后者。因此,从现实情况看,现在初高中和大学课堂中的通识教育尚处薄弱阶段,仍需大力加强。惟其如此,才可使学生依常识而生活,在变化繁复的世界中,淡定、坦然,自尊、自信。

        说到一些与常识、尤其是与科学发展常识相悖的事情,不能不说到一些学校、科研单位争相聘请诺贝尔奖获奖者作兼职教授、研究员撑门面的风气。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其成就显然不是在这些单位取得的,这些获奖人怎么可能弃助其获奖的原大学而另谋“高就”呢!况且,“这些被‘引进’的诺贝尔奖得主,年龄普遍偏大,得奖时间大都久远,早过了科研的黄金期,有的已处于半退休甚或退休状态”。

        因发现细胞囊泡运输与调节机制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谢克曼,获奖当年已有65岁高龄。老当益壮的他,最近几年成为广药集团的首席科学家;挂牌成立了“台州恩泽—谢克曼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在济南市成立了谢克曼“诺奖工作站”;在南方医科大学有“谢克曼国际联合医学实验室”;东北地区首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辽宁中添诺贝尔奖得主谢克曼工作站”落户沈阳;揭牌了国际再生医学(青岛)研究中心……搞科学研究的地方弄这种事情,然后让学生相信常识,应用逻辑,其结果如何,不是明摆着的吗?

        (光明网 10.22 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