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9月03日 星期二

    修长城,经济上合算吗

    《 文摘报 》( 2019年09月03日   06 版)

        从历史与经济的角度来看,当年的中原王朝修建万里长城,是不是一个合算的经济决策,这个问题值得探究。一种文化心理的观点认为,长城代表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农耕民族没有用积极方式去应对游牧民族的问题,所以,修长城是不合算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历史上,每当草原发生灾荒的时候,游牧民族由于生存压力而南下劫掠,而游牧民族不善于攻城。并且长城有利于防守方的兵员调动、集结,这都使得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成本升高,从而降低了劫掠的收益,所以,长城有效地抑制了游牧民族的劫掠动机,修长城是合算的。这种分析貌似很经济学,但是也没有数据来证明。

     

        对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反驳是,战争是贸易的替代。长城完全可以不修,只要加强和游牧民族的贸易往来,那么,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得好,有积蓄,遇到灾荒时,也有更多的自救办法,也就可以减少战争。当然,这一观点也没有数据证明。

     

        但尽管没有数据证明“贸易停止的地方,就是战争开始的地方”,却有很多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以明朝的“倭寇”之乱来说,现在的历史研究已经表明,当时的“倭寇”中,主体其实是汪直、徐海等徽商,夹杂一些日本武士。每当明朝开放海外贸易,“倭寇”就衰落,加强海禁,“倭寇”就再度兴起。二战后,欧洲搞经济一体化,目的之一,就是用贸易消除战争的隐患。

     

        这是因为,当双方贸易往来紧密,战争的后果是双方都承受不起的。

     

        就长城而言,历史表明,长城只有阻碍规模较小的劫掠战争的功能;如果是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大战,如满清与明朝的战争,长城其实是没多大作用的。而对那些劫掠战争,是完全可以用贸易来替代战争的。

     

        如果古代的农耕政权愿意更多地用贸易来维系和游牧民族的关系,那么,游牧民族发动战争就要蒙受巨大的贸易损失,这同样可以降低战争的收益,抑制游牧民族的战争动机。

     

        尽管不知道修长城要花多少钱,但从经济理论说,贸易,是双方得利,而修长城防御,则是交易费用,是净损失。以己方的净损失来增加对方的成本,肯定不如双方均得利。如果有得选择,就应该选择贸易。

     

        另外,即便修了长城,农耕王朝仍然要布置重兵,花费惊人的运输成本把资源运到边疆去防守。相比于民间的商人,官僚体系运输成本尤其高昂。

     

        从另一个角度看,劫掠者的运输成本会比官僚体系更高。因为劫掠者的组织化程度还不如农耕王朝。如果劫掠者长期劫掠的话,资源就会远离边疆地区,劫掠者自己也会被运输成本压垮。所以,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不如以贸易吸引商人们高效地把资源运到边疆。可惜的是,古代政客大多数对贸易的功能没有清醒的认知。

     

        (《深圳特区报》8.27 邓新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