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8月22日 星期四

    心脏病患者不要成为“双心病人”

    《 文摘报 》( 2019年08月22日   04 版)

        56岁的袁大娘有胸闷、气短的症状,经过检查,被确诊为冠心病,但是病情并不严重。

     

        虽然如此,袁大娘依然对自己放心不下。她经常到医院心内科挂号,每次都找不同的医生反复询问:“我到底用不用放支架?我的栓子在什么时候容易掉到血管里去?我这些药是不是得吃一辈子,总也停不了?”一般的病人在和医生聊15到20分钟后就结束了,可是袁大娘每次找医生都得1个小时左右。

     

        一天夜里,袁大娘忽然大喊胸痛,家人为她拨通了120。可是到了医院,大夫发现她并没有大碍。袁大娘则说:“我当时真的很疼,你们年轻人不知道……”有了第一次“被抢救”的“成功经验”,袁大娘更加“确认”自己的病情。以后,她时常在半夜感觉自己胸口发闷,然后连忙抓起电话拨打120。哪怕到了医院后任何症状都没有,袁大娘也十分肯定地说:“这是环境改变的结果。看起来我只有在医院里才能睡得着……”就这样,袁大娘一共“被抢救”了6次。

     

        “不能让心脏病患者得上心理疾病,成为‘双心病人’。”——这是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提出的观点。如今,这一建议已经得到很多心血管内科医生的重视,因为有太多的心血管病人正在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袁大娘的情况就可以被看做“双心病”。这类病人一方面患有心血管疾病,一方面有焦虑、抑郁、沮丧、自卑等心理问题,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袁大娘的冠心病显然并不重,但是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会时常感觉胸闷、气短、胸痛、头晕、失眠。有的时候,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会真的加重冠心病病情。在门诊中,这样的心脏病病人十分常见,结果让本来并不严重的病情变得不好控制。

     

        作为心脏病患者的家人,最好不要让患者承担太多的工作和义务;不要鼓励患者自行查阅与疾病相关的文字资料;同时也不要对患者的焦虑、沮丧、抑郁加以言语上的奚落、埋怨。正确的做法是在经检查确定没有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到医院进行心理咨询。

     

        心脏病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心情好起来:

     

        多和人打交道。研究发现,性格内向的男性死于心脏病的几率要高出50%,而性格开朗、喜欢社交的人往往更容易拥有一颗健康的心脏。

     

        向亲友吐苦水。愤怒等不良情绪是心脏的“杀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当遭遇挫折打击、精神压力过大时,一定要想办法释放出来,这时向亲友倾吐心声,就能大事化小。另外,听音乐、种花草等,都有助于调养身心。

     

        沉思冥想缓解压力。调查发现,练习沉思冥想的患者,动脉壁厚度明显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未练习者要低30%。

     

        让伴侣也开心。大量研究表明,美满的婚姻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几率,而不良的婚姻关系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和血管痉挛,因此维持和睦的夫妻关系非常重要。

     

        (《家庭保健报》8.13)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